摘要:我國的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而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極高的歷史地位。在邁進21世紀后,外來文化逐漸在我國興起,人們對西方音樂產生的強烈的好奇心理,加之多元化音樂表現形式的出現,更是增加了民族民間音樂所受到的沖擊,有著民族民間音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要重視起名族民間音樂保護,并在保護中對其進行傳承,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時代使命。本文針對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時代;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傳承
中國的音樂藝術是以民族民間文化為基礎的,是我國數千年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在我國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現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科技帶動發展,人們對流行音樂的喜好超過了傳統音樂,有些民族民間音樂甚至為了迎合當下進行了不倫不類的改變,音樂原有的韻味喪失殆盡。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在多元文化發展的當下實現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呢,這是我們急需探討的問題。
1. 新時代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
經濟的快速發展豐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卻帶來了一定影響,物質充裕并不意味著精神充實,社會的快速發展既需要經濟發展作為基礎,還需要文化發展作為補充,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在當前社會中黨中央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就是為了避免物質豐富精神貧瘠現象的發生。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它與當前快節奏的現代音樂有著各自的受眾群體,表達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都有著巨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應當將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等與民族民間音樂放在對立面上,它們在本質要素上有著同一點——對情緒或情感的表達,能夠讓聽眾在音樂中發生情感的變化,受到音樂的熏陶,只要能夠對人產生積極地影響,它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如今音樂工作者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上面臨著一大問題,經濟快速發展將人們帶入到了快節奏的生活中,思想觀念隨之發生改變,傳統的音樂模式無法與現代人的音樂審美相一致。例如我國的京劇藝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瑰寶,很多老年人深愛著京劇表演,而年輕人則對其了解甚少,聽京劇的也寥寥無幾。為了讓京劇受到青年人的喜愛,傳承這一國粹,就需要做到吐故納新。在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中,我們不應當只是保守的繼承,更是要對其進行弘揚與發展。傳統不是一個靜態屬性,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其中的“傳”就是傳遞、流傳,是變更迭代的過程,有“傳”才會出現“統”,總而言之,“傳”也就是揚棄,讓精華的部分被保留下來,而糟粕的部分剔除出去。在這樣開放的過程中,才能吸納更多元素,讓傳統得到傳承,讓傳統的生命綿延不絕。
2.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
在民族音樂中大多包含著豐富的情感與精神,能夠體現出民族文化的靈魂,這類音樂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民族音樂形態鮮明。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更多音樂形式的出現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了巨大威脅,青年一代對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的喜愛遠勝于民族民間音樂,這就需要重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讓它在新時代中熠熠生輝。
2.1 順應時代發展
社會向著新媒體時代邁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對音樂的欣賞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與發展。當前我們所談論的保護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留,更多的是在保護其原有精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貼合時代特色的創新,以實現民族民間音樂的與時俱進。從本質上來說,傳承就是發揚與放棄的綜合體,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這就需要秉承著開放的原則進行借鑒與吸取,將新鮮的血液注入到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中,最終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協調發展,讓民族民間音樂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2.2 保護與培養傳承人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屬于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別樣體現,為了使其得到保護與傳承,就需要重視培養與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人。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從政策的角度入手來保護傳承人,保證他們的基本權利,提高他們的社會與資金待遇,解除傳承人生活中的后顧之憂,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用以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政府還應當重視宣傳工作的開展,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來帶動我國年輕一代加入到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中,讓他們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注重參與到保護中來。還可以通過現代科技的應用提升名族民間音樂的流傳度,多管齊下的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
2.3 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長久以來都處于無意識傳播中,自娛自樂,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中。在當前社會中音樂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在民族民間音樂傳播上應當從無意識過渡到有意識,可以將學校作為根據地,將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向青少年進行講解,這就實現了音樂的有意識傳播。任何文化都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進行傳播與傳承,在實踐中可以將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學院教育相結合,在課堂上增加民族民間音樂類內容,從根源做起強化民族民間音樂自信心,讓年青一代喜歡上我國的傳統音樂。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與社會傳播不同,它有著完善的影響體系,能夠更直觀更有效的對受眾體產生作用,該方式的效果非常顯著。如果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到教育體系中,就能更好的對其進行整合與重組,讓它變得更加系統化,并形成文字化信息用于課堂教學。
結束語
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能夠直觀簡潔的呈現出中華文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有種豐富的類別,例如戲曲、歌劇、樂器等,透過它們我們能夠看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進程中,民族民間文化也受到了巨大影響,有些文化甚至失傳,這就需要我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讓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保留,讓不同時代智慧的結晶在當今社會仍然煥發光彩。
參考文獻
[1] 周潔.淺析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黃河之聲,2010(12)
[2] 韓雪冰.論新時代背景下的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北方音樂,2018(08)
[3] 付鵬.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轉化研究[J].戲劇之家,2018(01)
作者信息:孫娜,女,漢(1991.02--) 籍貫:山東淄博 學歷:碩士 職稱:助教 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鋼琴
課題類型:2021年度聊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專項一般課題
課題名稱:聊城市民間歌曲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研究
課題編號:NDYB2021123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山東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