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春艷
【摘要】目的:心肌梗死、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壓是心血管醫學中常見的疾病。為了幫助患者合理用藥,恢復正常血壓,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方法:將12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64),時間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危險因素預防措施,比較兩組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評分。結果: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結論:實施護理不安全因素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減少不安全因素,減少醫患沖突,有效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心血管護理;危險因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3.138
引言
心肌梗死、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壓是心血管醫學中常見的疾病。臨床.son發病率高,病情發展快,致殘率和死亡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為了幫助患者合理用藥,恢復正常血壓,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128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口服藥物治療高血壓的現狀及療效。具體結果如下。
1? 數據和方法
1.1背景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n=64)和觀察組(n=64)。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取危險因素防治措施,對照組年齡36~68歲,平均(52.95±6.75)歲,觀察組年齡55.36歲。觀察組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5.36±6.59)歲;觀察組18例為女性,觀察組26例為男性,與相關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患者性別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護理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點:(1)履行告知病人及其家屬的義務:詳細介紹住院環境、住院人員、責任護士以及新入院病人住院期間應遵守的規章制度。并向患者及其成員說明治療和護理過程。本程序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使家庭成員做好思考準備,爭取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2)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病情的觀察。幫助患者采取正確的仰臥姿勢,引導患者改變過去不良的生活習慣,特別是調整未來的飲食,并在患者下床時多做運動,防止便秘。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藥。(3)護理文件的定期書寫:護理記錄是醫患糾紛的重要法律文件。護理記錄要準確、及時。護士長應定期檢查,及時糾正問題。(4)加強護患溝通:護理期間,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注意語氣和詞匯。認真聽取患者及其家屬的意見和心理活動,學會換位思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5)測量突發事件的預防和管理:跌倒和意外碰撞是臨床上常見的事故。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跌倒風險,幫助患者做好預防工作。例如,在康復期間,家屬必須陪伴患者下床。如患者無家屬,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幫助。(6)加強管線管理:及時向家屬解釋管線的作用及注意事項。獲得家庭成員的協作并進行正確修復。如果氣管插管必須用雙層膠帶固定,以避免死亡。家屬給予患者正確的鼻飼及護理,避免窒息。(7)藥物安全:對于快速降壓利尿劑,應采取靜脈保護措施。應觀察患者的尿量、血壓、脈搏和不良反應,以確保MES的安全性。(8)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在對昏迷患者使用熱敷時,嚴格控制熱敷溫度,溫度控制在45℃以下,熱敷藥品不得直接接觸患者皮膚,防止燙傷。
1.3觀察指標
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評分。
1.4評價標準
臨床護理不良反應包括褥瘡、跌倒、護患糾紛等。臨床護理滿意度分為責任意識、服務態度、專業技術水平。每項總分100分。通過對患者的評估和技術調查表的填寫,嚴格控制發放調查表的數量,認真填寫調查表人員,收回全部調查表。滿意度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1.5采用SPSS24.0進行統計學處理。測量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偏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利用率(%)用x2檢驗表達,測量數據與測量數據有顯著性差異(P<0.05)。
2? 結果
2.1不同管理方式下,觀察組不良反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危險因素分析:(1)護士技術水平有限:醫療隊伍不斷擴大,護士隊伍日趨年輕,導致護士技術水平和應急能力低下;由于心內科病人病情的迅速變化,治療技術不斷提高;由于護士年齡小,經驗少,臨床護理技能掌握不到位。知識不強,無法給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加之護士臨床經驗有限,無法及時發現患者異常,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甚至威脅病人的安全。護士的職業責任感:由于心內科工作量大、人員比例相對不足,護士不顧規則追求速度,不遵守標準操作規程和程序,從而增加獨立事件的風險。例如,未通過三次檢查和七對系統操作,導致輸血不良、輸血藥物丟失,不遵守無菌操作流程導致患者交叉感染,換班不及時對接、導致對患者病情了解不足,對危重患者檢查松懈,從而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及治療措施不及時。
研究表明,在深入研究心血管護理危險因素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護理預防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減少危險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充分重視護理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和護理服務,加快患者康復。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發生變化,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而患者年齡越大,護理風險越高。
本研究中,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低于對照組,且患者的責任意識、服務態度和專業能力得分高于對照組,實施通過對不安全因素的預防和控制,使不安全因素降至最低,減少了醫患沖突,有效提高了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
總之,對潛在的臨床危險因素采取預防措施,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療效。
參考文獻:
[1]高文雁.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8):7402-7403.
[2]吳小平.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6):133-134.
[3]柴秀枝.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對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