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紅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接受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鍛煉對其療效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9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接受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鍛練。對比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干預后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鍛煉能有效改善通氣狀態,提高活動耐力,顯著減輕臨床癥狀。
關鍵詞: 振動排痰;呼吸功能鍛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1-06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作為一種呈進行性發展、不完全可逆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的特點[1],是目前占據全球死亡原因第四位的疾病。我國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占40歲以上人群的8.2%,成為城市第四位,農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護理,常常誘發肺源性心臟病、肺性腦病、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我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鍛煉,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9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5.15歲。觀察組男15例,女5例,年齡51~85歲,平均年齡74歲。排除嚴重心、肝、腎等其他器官器質性病變,溝通障礙,不合作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心理護理,緩解緊張、恐懼、焦慮心理。協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做好皮膚、口腔護理,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治療上給予抗炎、止咳、平喘、化痰,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等常規疾病治療護理干預。同時給予低濃度低流量1~2L/分的氧氣吸入,每天吸入15小時以上。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鍛煉。具體方法:(1)先給予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調節頻率為20cps,年老體弱者要適當降低頻率,以防止不能耐受,肥胖者可適當增加頻率。協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坐、半坐、側臥位均可。將排痰機叩擊頭在患者胸背部由外向內,自下而上反復振動叩擊,每次15分鐘,每天兩次。叩擊后指導患者進行數次深而慢的呼吸,在深吸氣末屏氣3~5秒,從胸腔進行爆發2~3次短促有力的有效咳嗽,將痰液排出。休息片刻之后指導患者練習呼吸功能鍛煉。(2)呼吸功能鍛煉。 經綜合文獻資料與臨床護理經驗確定,呼吸功能鍛煉內容包括深呼吸、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3]?;颊咦≡汉?~2天,肺功能較差,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病情急重,可先進行深呼吸鍛煉。即閉口用鼻吸氣后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呼出的氣流能使距口唇等高15~20cm的位置處的棉簽上的棉絮隨氣流擺動為宜。要領為用鼻吸口呼,深吸細呼。吸氣時盡量深吸,使氣體充盈肺泡,呼氣時用力吐氣,使廢氣全部排出體外。呼吸比為2:1,即呼氣時間長于吸氣時間,吸氣7~8次/分,呼氣為每次4~6秒。每次練習15~20分鐘,每日2次。待入院后2~3日病情好轉逐漸穩定,肺功能有所改善,在體外振動排痰后在深呼吸的基礎上配合腹式呼吸,根椐病情可選舒適體位,立、平臥或半臥位皆可。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用鼻吸氣,膈肌下降,腹部膨出,胸廓打開,手感腹部抬起,然后屏氣4~5秒,若感覺憋悶不能耐受可縮短屏氣時間。再縮唇經口慢慢呼氣,腹肌收縮,膈肌上抬,手感腹部肌肉收縮,腹部凹陷。每日練習數次,每次15~20分鐘。以不感疲勞為宜,可明顯增加肺活量。在完成上述操作后,根據病情增加每分鐘40~60步速度行走,根據病情、體力在行走過程中交替練習深呼吸及腹式呼吸。每日2次,每次30分鐘。在鍛煉過程中逐漸適應腹式呼吸,并使之漸成為常態呼吸方式。
1.3 評價項目 入院治療后第7天,對兩組患者咳、痰、喘癥狀,肺部痰鳴音及呼吸音的變化進行評價;應用6分鐘步行距離實驗評價患者運動耐力。6分鐘步行距離實驗是被公認的評價患者運動耐力指標,并可作為評價患者次極限運動耐力及反映日常生活運動能力評定指標[4] 。1級<300米,2級300~374.9米,3級375~449.5米,4級>450米。級別越低心肺功能越差,達3~4級心肺功能接近或達到正常。
1.4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癥狀基本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或明顯減輕,6分鐘步行實驗大于或等于375米;(2)有效:呼吸困難明顯減輕,咳嗽咳痰減少,肺部啰音、痰鳴音明顯減少,6分鐘步行距離大于或等于300米;(3)無效: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癥狀無明顯改善,肺部聽診痰鳴音、啰音無明顯減少,6分鐘步行實驗小于300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7天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0%。觀察組癥狀比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主要累及肺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指短期內出現咳嗽、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咳黃膿痰或粘液膿性痰,可伴有體溫升高等癥狀,是內科常見病。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因年老體弱,咳嗽咳痰無力,呼吸道不能得到有效清理,使患者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危害和影響。體外振動排痰機根據物理定向叩擊原理,排除和移動肺內細小氣道中的痰液[5]。通過機械振動,使細小氣管中的痰液松動,并定向擠推逐步排出體外。使呼吸道得到了清理,同時又可緩解支氣管痙攣,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改善通氣。而且它使用時不受體位限制,坐、側臥、半坐等體位均能有效排痰。呼吸功能鍛煉,用鼻深吸氣,使胸廓充分擴張,肺泡得到伸縮,讓更多的氧氣進入肺部。縮唇呼氣形成微弱的氣道阻力,增加氣道壓力,延緩了氣道塌陷,減少了呼氣后肺內殘氣量。接受呼吸功能鍛煉,患者的最大吸氣量與呼吸潮氣量均得到明顯改善,胸廓充分得到擴張,并且增加了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增強了咳嗽咳痰能力,改善了心肺功能?;颊叩拇?、呼吸困難以及哮鳴音等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6]。兩者聯用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同時教會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是COPD患者穩定期重要的康復治療手段,長期堅持鍛煉,可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CD].中華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2):67-80.
[2]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6-78
[3] 李紅,崔興芳,劉姣,李鳳玲.個體化預測肺癌手術患者術后肺 部并發癥風險的列線圖模型的建立[J].中國實用護理雜 志,2018,34(16):1241-1246.
[4] 郭彤,王浩彥,徐秋芬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分鐘步行實驗與最大攝氧量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5,01.(01):014
[5] 葉青,黃小蘭.振動排痰機并霧化吸入治療慢阻肺加重患者AEC0PD的臨床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1):1013-1014
[6] 楊玲玲,呼吸功能鍛煉聯合飲食護理干預對慢阻肺生活質量的影響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7,4(89):17552-17553
(泗縣中醫院 2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