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生


摘要:筆者所在學校從2018年開始成為某教育集群成員校之一,近幾年,依托教育集群,筆者所在單位教學質量有了質的變化,從薄弱走向輝煌。本文從研究背景、教學模式、教師隊伍、教學資源等方面展開論述,探索加入教育集群后,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教育集群;教學質量;提升
一、研究背景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鄉鎮初級中學,師資力量薄弱,學生人數少,前幾年教學質量一直徘徊不前,處于低位水平運行。2018年,筆者所在學校成為某教育集群成員校。近幾年,筆者在學校調研的基礎上不斷深入研究,依托教育集群探索適合本校教學質量提升的路徑和方法,最大限度發揮教育集群的功能和作用,進而提升本校的教學質量。
二、教育集群的定義
教育集群是一種區域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是一個地理位置相近的區域內各種教育資源基于自主性、內生性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區域內優質學校牽頭,通過創設一個區域叢林式教育生態系統,以多元化特色教育滿足教師、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區域教育共同體,具有地緣性、生態性、內生性、自主性、社區性的特點[1]。教育集群本質上是一個“自組織”,而不是“他組織”。
三、依托教育集群,提升教學質量的路徑和方法
教學質量是指教師與學生在特定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交往實踐活動對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程度,衡量的標準正是師生在教與學兩方面預定目標的達成情況[2]?!督逃巹澗V要》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教學質量關鍵在于落實“以學生為主體”,重點解決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依托教育集群,從以下三方面著力解決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落實 “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教育理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是立校之本,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培養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學校核心工作之一[3]。近幾年,筆者學校依托教育集群平臺,通過教育集群內的名師指導、外出學習和校本培訓,建立了完整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培養了一批靈魂有愛,眼中有光,無私奉獻的骨干教師,再以點帶面,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初步形成適合本校的教師隊伍培養模式。
1、通過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激發教師提升的內驅力
根據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奧蘇貝爾內驅力理論,只有激發學習者內驅力,才能使學習者主動學習、持久學習、高效學習。筆者單位結合學校師資現狀和學校發展規劃,制定了學校的《教師專業提升五年規劃》,教師個人根據學校五年規劃,確立個人的五年規劃,讓所有教師認清學習的目標,明晰學習計劃,理解學習的要求,點燃教師強烈學習動機,喚醒教師提升的內驅力。
2、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提升教師素養
近年來,我校依托教育集群資源,不斷創設平臺,提供教師學習的機會,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師素養,“請進來”顧名思義就是邀請專家到校指導,主要有專家講座、同課異構、集體研討等形式,尤其是同課異構,讓教師實實在在感受到差距。每個月,都會在我校開展教育集群內部教學提升活動,教師收獲良多?!白叱鋈ァ鳖櫭剂x就是組隊外出學習,主要是觀摩其他學校的辦學、教育教學等情況,從對比中反思、總結、提升自我。每學期,我校都會多次組織部分教師到區內和區外學校學習。
3、通過“校本教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請進來,走出去”學習的次數畢竟有限,教師提升僅僅依靠這樣的機會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教師的提升與平時工作結合起來,才會形成長效機制。如何結合起來,最好的形式莫過于“校本研究”。筆者學校制定了《骨干教師選拔和培養實施方案》、《科組質量提升實施方案》等,通過制度推進“樣本教研”的開展成效。校本教研主要形式有專題研討、每周的集備、科組教研、研討課等,在校本教研中以老帶新、以點帶面,促進教師素養的整體提升。
(二)構建適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課堂。課堂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課堂教學模式。近幾年,筆者學校依托教育集群中的專家資源,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逐步探索構建適合本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最初的“三段六步”到“211導探練”,再到“211導探練+小組組合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從一個年級的試點,再到全校推廣應用,不斷修正不斷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從青澀走向成熟,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升,效果已初步顯現。
1. ?“211導探練”課堂教學模式的特征
“211導探練”課堂教學模式借鑒洋思中學和杜朗口中學的“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和“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基礎了提煉而來,規定教師總的講授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要有不低于10 分鐘以上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要有不低于10 分鐘的練習鞏固時間。
2. ?211導探練課堂教學模式的框架結構(圖1)
3. ? 211導學練課堂教學模式一般操作流程
第一板塊:導(自主學習、導學導教)(不超過20分鐘)
(1)課前檢測,溫故知新(2-3分鐘)
根據上節課學習過的內容,進行重點復習,設計1—2個綜合性的試題或者與本課復習內容相關的問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
(2)依綱據本,導標(1-2分鐘)
通過課前口述或板書交待本節學習任務和目標。
(3)依課依標,導學(10-15分鐘)
在教師交待目標后,教師要以“學案”為依據,以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為主攻方向,出示與本節課學習目標和相關練習或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查閱教材、工具書,做實驗,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 創設的情景或導讀提綱,進行自主學習,當堂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
第二板塊:探(合作學習、深入探究)(不少于10分鐘)
(1)出示題目,合作探究
教師應精心設計合作探究題目(一般2-3個),老師可根據學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饋,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學情,引導學生通過學生個體發言、同位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證等多種討論方式,并充分調動優秀學生的帶動作用,多角度、多層次的辨析,盡可能互相啟發,消化個體疑點。
(2)精講點撥,突破難點
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的問題,教師對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知識交匯點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提升,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律。
第三板塊:練(當堂訓練,當堂達標)(不低于10分鐘)
教師圍繞學習目標精心設計一套注重基礎、兼顧能力、 能基本覆蓋本課時主要內容、 題量適當的練習題、作業題或檢測題,讓學生當堂自主完成。在學生當堂作業時,勤于巡視督查,了解情況。教師要通過巡視,敏銳地觀察和了解學生可能出現不良習慣和表現,并及時提醒糾正,同時要通過現場批改作業,及時獲得關于這一節課教學情況進一步反饋,便于課后及時而準確地輔導解難。
(三)搭建校本資料庫,實現資源共享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中說明資源的重要性,考試方式、考試結構、學生情況的變化,都要求我們要不斷查找資源、重組資源,生成適合自己的資源。筆者所在學校前幾年資源缺乏,大部分資源都是網上下載,質量無保證,同時僅有的資源都是保存在教師個人電腦,無法管理,無法共享,無法生成。加入教育集群后,因集群資源的共享,高質量資源越來越多,為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實現資源共享,筆者學校購置校內專用服務器,建立學校綜合管理平臺(圖2),使資源管理結構化、系統化。校本資源庫的建立,使資源得到了共享,使資源在傳承中使用,使資源得到不斷優化,生成適合的資源。
四、結論
近幾年來,教育集群建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由形式到內容、由現象到本質,教育集群形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升級。通過教育集群,推動了優質資源向周邊輻射擴散,加強了對薄弱學校的指導,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依托教育集群,教育教學質量有了質的變化,從薄弱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 管杰. “互聯網+”教育集群 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J].中國民族教育,2017 ,(7).
[2] 任春榮.城鎮化進程中教學點問題與建設策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5,(4).
[3] 陳國華,袁桂林.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新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本文系廣州教育政策研究課題(依托教育集群促進農村薄弱初中教學質量提升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CYJ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