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網絡空間正在成為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陣地”,受眾重新審視先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本文基于當前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深入剖析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媒體時代下該如何進行路徑優化。
關鍵詞:新媒體;主流意識形態;挑戰;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3-0087-02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是凝聚社會群體、強化社會認同的重要力量,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永恒的課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必須立足于當下技術條件,既不能脫離媒介技術空談傳播效能,也不能忽視傳播技巧、傳播內容等所起的作用。馬克思曾經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1]在新媒介條件下,隨著信息接收和表達渠道的多樣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傳媒生態格局中將面臨新的變革。
一、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的挑戰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意識形態的建構載體經歷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傳播渠道變得更多元,但是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蔓延、網絡越軌行為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內容碎片化、網絡暴力泛濫,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作用被弱化,同時歷史虛無主義盛行、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也使得主流意識形態建構面臨危局,因此在網絡信息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困境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碎片化內容導致主流意識傳播重心偏移
網絡平臺正在悄然轉移用戶的注意力,碎片化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主體的議題設置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有效傳播。主流意識傳播的內容大多具有一定的思維廣度和理論深度,需要用戶沉下心來思考理論內涵。碎片化閱讀是網絡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受眾喜歡這樣的信息接收模式,各媒體平臺也在培養特定粉絲群體,持續向用戶傳播短小刺激的內容,滿足用戶碎片信息消費習慣,長此以往,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容易使受眾養成思維惰性,降低公眾對主流新聞的重視程度[2]。不可否認的是,在社交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傳播有了更多元的路徑,但又因碎片化、零散化的表達方式增加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難度。
(二)網絡暴力泛濫增加主流意識前行負重
網絡暴力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民對當事人進行言語侮辱、道德審判、人肉搜索等方式,由此對當事人的精神健康及日常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互聯網平臺信息的傳播呈現出明顯的“蝴蝶效應”,是暴力行為的放大器,其間充斥著大量反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包括血腥、暴力的文字、圖片、視頻。個別網民在網絡空間或隨意謾罵、侮辱他人、發泄不滿情緒,或發表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言論,網絡空間暴力化的行為、情緒化的言論、居心叵測的人肉搜索不但增加了網絡平臺治理難度,而且加重了主流意識形態工作艱巨性。
(三)歷史虛無主義分解主流意識的認同感
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賦予了網民平等對話的機會,在這樣的低門檻和便捷的條件下,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者企圖掀起網絡場域的波瀾,對大眾認知歷史造成迷惑,主要體現在歪曲歷史真相、否定革命成果等方面。尤其是隨著網絡的普及,普通網民因學歷背景、歷史知識、意識形態的判斷能力和網絡素養的差異,容易落入歷史虛無主義者設置的話語陷阱,自發成為“代言人”[3]。更有甚者,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者在網絡平臺假借學術探討和反思歷史之名,企圖通過獵奇性、碎片化、隱秘性的方式誤導人民群眾的歷史記憶、消解主流意識形態。
(四)西方媒體片面報道干擾主流意識形態發揮功能
西方大國的話語霸權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以“網絡自由”為借口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各個領域進行強勢滲透,網絡平臺內容的超時空性進一步強化了用戶潛在的思想意志。西方敵對勢力憑借其話語霸權企圖影響我國大眾的價值標準,間接影響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效果。西方媒體趁勢宣傳西方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有害價值觀點,誘導網民肆意發表負面言論,甚至鼓動網民質疑國家政策、社會主義道路和方向,導致我國意識形態傳播局面變得更復雜。當前環境下,必須重視意識形態傳播領域的管理權與話語權,采取多項措施遏制一些西方媒體猖獗的文化滲透活動,增強抵御主流意識形態風險的能力。
二、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路徑優化
綜合上述主流意識形態在新媒體時代遇到的問題,主流意識形態必須在觀念上與時俱進,強化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在行動上加強對網絡秩序的治理,防止腐朽思想對主流意識的破壞滲透,在國際上消除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輻射力。
(一)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觸發個體共鳴
面對傳播對象的年輕化趨勢,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應充分利用短視頻做好傳播工作,適應短視頻平臺多元主體參與、優質內容持續生成的節奏,全力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生活化,聚焦時代變革中個體的新需求、新特點,才能在傳播語境下激發個體情感與心理的高度認同。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入腦入心,尤其要重視從泛化的國家話題轉化到具有黏性的民生問題,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話語轉換成大眾能聽懂、能理解的通俗語言,從繁雜的政策條例中提取出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達成政治話語與生活話語的完美契合,同時善于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捕捉具有時代性的話語,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話語創新,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到達大眾思想深處,發揮對社會的整合作用。
(二)規范網絡空間秩序,正確引導公眾態度
在網絡信息技術浪潮下,完善網絡空間話語監管體制、凈化網絡空間對于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尤為重要。具體而言,一是在互聯網重點培育主流網絡“意見領袖”。及時傳播正確、權威的信息,用事實的力量粉碎謠言,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陣地中的話語主導權。網絡“意見領袖”要積極代表網民發聲、正確反映民眾訴求,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新媒體時代擁有更多的幸福感、信任感。二是網絡平臺發揮“在線看門人”的功能[4]。平臺把關人全面加強網絡領域的輿情管控,對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發揮重要作用的個人或者單位進行相應的獎勵,使活躍在網絡領域的青年群體自覺遵守網絡秩序并傳遞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三是全面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將網絡安全立法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積極制定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法律,優化網絡空間治理格局,擴大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領域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抵制腐朽思想滲透,厚植國族文化認同
面對西方部分敵對勢力的滲透活動,打破歷史虛無主義“霧障”,主流媒體應及時、迅速地對社會輿論作出反應,同時嚴格把關各類涉及歷史的網絡文化作品和載體,以此徹底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人民大眾的思想侵害。媒體必須善于從個體的想法出發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主流價值觀,減少大而空的敘事方式,強化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主流意識形態在人民群眾中傳得更廣、更深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5]。意識形態工作的關鍵在于使用戶對主流意識形態內容“愿意聽、主動看、愛分享”,著重關注大眾的文化、生活內容,豐富主流意識傳播的內核,在同頻共振的氛圍營造下,使其充滿生機與活力,強化用戶的在場感與參與感。
(四)集中講好中國故事,柔性傳播中國聲音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陣地實為迫切需要。唱亮中國聲音需要國家層面統籌協調,避免不同傳播主體之間的內部矛盾、重復無謂的競爭。一是外宣旗艦媒體要提高議題設置能力,增加中國話題在報道中的出現率、接受面和影響力。制定短、長線結合的傳播策略,打造量、質并重的特色內容,注重對海外受眾的溝通策略、創新內容的形式與風格,構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國話語體系。例如將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制作成生動有趣的RAP動畫短片《十三五之歌》,在國外社交媒體平臺引起強烈反響,因觀看方式的直觀性與個性化,更易跨越文化差異,實現了對內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二是處理好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建構新的理論路徑。從其他國家的文化內部理解其意義生成和分享的話語邏輯,解讀中國文化可被傳播的條件、方式和多樣性,將中國價值的核心元素傳入國際傳播領域。例如抖音APP到了日本、印尼叫TikTok,支付寶到了泰國叫Ascend……這些既體現了中國文化價值的基因,又與當地文化深度融合,轉化為適應當地需求的新形式。
三、結語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受到了國內外多方面因素的挑戰,同時,開放、互動的新媒體平臺也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發揮出更大作用,有助于個體增進對主流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助推中國在國際間構建交流與理解的共同體。最終,新媒體時代的主流意識傳播將應用新技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高影響力、強化用戶情感歸屬感及優化互動體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 張志丹.新媒體時代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危局、誤讀與突圍[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01):1-7+88.
[3] 吳越,趙文龍.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嬗變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93-97.
[4] 易前良.網絡平臺在內容治理中的“在線看門人”角色[J].青年記者,2020(07):24-26.
[5] 李超民.全媒體視域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及其風險防范研究[J].晉陽學刊,2020(05):79-86.
作者簡介:徐金丹(1997—),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