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

摘? 要: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本研究分析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并結合當前大學生思政工作素質化、網絡化等新特點,提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中升華思政教育水平,重點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課”:“家國情懷”課、“生命教育”課、“榜樣示范”課、“網絡素養”課、“規則教育”課和“積極心理學”課。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1-0155-03
一、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挑戰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深刻影響著所有人。時至今日,疫情仍然沒有被徹底控制。這說明,當前已經進入常態化的防疫階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重要課題。在疫情大考面前,大學生交出的政治思想考卷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關注 [1]。
(一)不實網絡傳播的挑戰
信息傳遞的便捷和快速是網絡時代的重要特征。大學生作為高知群體,自然會參與到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熱點議論中。不少大學生不清楚疫情的實際情況,偏聽偏信,個別學生在網絡中傳播不當消息,甚至造謠傳謠,造成不良的影響。大學生還處在成長期,容易被煽動或被欺騙,進而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二)大學生不遵守防疫規定的挑戰
個別大學生不遵守外出報備以及回校前接受核酸檢驗的相關規定,私自前往高風險地區。例如某985大學一名學生未經報備就前往高風險地區,回校前也沒有進行核酸檢驗。后因其曾與一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者同乘一輛公交車而被要求進行核酸檢驗。雖然他最終未被確診,但與其有密切接觸的近100人也被迫接受核酸檢驗,造成了醫療資源的無端浪費。
(三)大學生不良生活習慣的挑戰
不少大學生仍然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出歸來、飯前便后,仍然拒絕或不注意洗手;個別大學生在人多密集的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不佩戴口罩;有的大學生依然不知道敬畏生命,仍然繼續大吃特吃野生動物……可見,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不少挑戰。挑戰背后意味著機遇,在這個特殊階段,主動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有利契機。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
(一)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態化防控既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機遇,也給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防控常態化后,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好學生思政工作,引導他們努力學習的同時,更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時刻關注學生疫情防控工作,保證學生的安全。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增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更加迫切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發性,個別大學生在對相關事件的評論中折射出了道德與修養的不足。例如有個別大學生在網上發表了不和諧的言論:“XX社區怎么防控的?怎么出現這么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管它什么中高風險地區,我愛去哪就去哪,我要搞什么聚會就搞什么聚會”……雖然這僅是個別大學生,但個別學生對生命的漠視,也應當引起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教育是否出現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如果不加強道德與素質教育,必然危害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的身心受到侵害,影響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
(三)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凸顯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因為對病毒感染的恐懼,許多大學生感到緊張、擔心、不知所措,部分大學生甚至已經心理崩潰。有些人患普通感冒或者流感,敏感地認為自己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還有一些大學生出現焦慮、煩躁,甚至出現抑郁癥等心理健康問題 [2]。
(四)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網絡思政陣地”成為主戰場
在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背景下,“網絡思政陣地”成為主戰場。疫情期間,大學生基本都待在家中,外出活動因防疫需要而大大減少。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由于不能舉辦大型現場活動,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以網絡作為媒介。這無疑對作為教育主體的思政老師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老師線上教育的經驗不足、網課吸引力不夠、網絡信號狀況參差不齊以及學生們整天對著手機和電腦屏幕有傷眼睛等新問題也應運而生。這些問題的核心是如何提升思政網絡教育的有效性。
三、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提升路徑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但同時,這也是其審視自身、改革創新的大好時機 [3]。結合探索實踐,本研究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的新路徑,即重點上好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課”(見表1)。
(一)上好“家國情懷”課
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擺在所有國家面前的一道考題。面對這一道考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寫出了成功抗疫的答卷。這是一堂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因此,高校應積極利用此契機,給大學生上一堂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大課。
高校可以通過向大學生轉發相關視頻和資料,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提升家國情懷。在疫情應對中,“中國力量”“中國速度”的制度優勢在這次疫情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國內疫情得到快速控制,國外疫情還在蔓延的現實也讓大學生們更加相信黨和政府,更加堅定制度自信。一名大學生在網絡課程留言中寫道:“通過比較,我比以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前這于我感覺太遙遠。現在,通過這次疫情,通過一個個奮戰在生命線上的身影,通過那一張張毅然告別親人支援武漢的離別照,通過一份份按著鮮紅手印的請戰書,我深刻感受到了‘國家’的分量!中國,我為你驕傲!”。
(二)上好“榜樣示范”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接到國家的號召后,許多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舍家棄子,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們也是普通人,離大學生的生活并不遙遠,但是他們在關鍵時刻的杰出表現,不僅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更給在校大學生們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榜樣示范”課。
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中華大地時,人們不會忘記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登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 [4]。在擁擠的餐車一隅,鐘院士蹙眉闔目休息的照片,令多少人揪心感懷。他對疫情的每一次權威解讀,又讓全國人民打消疑慮、堅定信心。與此同時,在接到衛健委等部門的緊急號召后,廣大醫務人員踴躍報名,爭先請戰。這些抗疫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深深感染和鼓舞了青年學生,必將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啟迪作用。因此,高校一方面應該積極宣傳抗疫中涌現出來的各類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另外一方面,更應該鼓勵青年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書寫新的篇章。
(三)上好“生命教育”課
毋庸置疑,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是一次罕見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這也引發了人們新的思考。如何保護生命安全?如何處理好人類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如何做到敬畏生命?這些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也能折射出當前生命教育的一些薄弱環節。
高校應該加強青年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引導他們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自然界懷有敬畏之心,珍愛生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諦。一方面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真正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另外一方面鼓勵大學生養成積極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做到學習鍛煉“兩不誤、兩促進”。
(四)上好“網絡素養”課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各種信息魚龍混雜,各種謠言滿天飛。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幫助大學生提升網絡信息識別能力,做一名合格且有素養的網絡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借助此次契機,高校要占據主導權,主動向學生報道學校抗擊疫情的有關情況和動態,不給錯誤信息、虛假消息以傳播空間。對于學生特別關切的問題,應該不回避困難和問題。要特別教導學生如何辨識網絡信息,教育引導大學生不傳謠、不信謠,發揮作為高知群體的大學生在社會輿論中的正向作用,為社會傳送正能量。
高校應積極構建各類在線交流平臺,采用網上主題班會、優秀人物線上互動訪談、在線主題黨團日活動、線上大講堂等多種方式,幫助在讀的青年大學生提升網絡信息辨別能力。尤其是要幫助青年大學生平衡好虛擬網絡人和真實生活中的人的區別,明白在網絡中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把握道德底線,成為新時代合格的網絡公民。
(五)上好“規則教育”課
疫情發生后,各高校紛紛根據上級工作部署發布疫情防控公告,要求學生不得提前返校,可還是有個別學生擅自提前返校并瞞報實情。疫情防控常態化后,許多學生仍不遵守相關防疫規定,違規開展各種聚會,隨意到高風險地區旅行 [5]。這些行為既違反了相關規定,又給自身和學校的防疫工作帶來諸多潛在風險。國家的發展需要理性且具有規則意識的合格公民。因此,此次疫情也是給大學生上好“規則意識”課程的良好契機。
高校應對違反抗疫常態化防控規則的負面案例進行批評,及時提醒全體學生要引以為戒,充分意識到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嚴峻性、常態性和違反規則所帶來后果的嚴重性。在疫情防控中,高校應通過各種便捷的途徑向學生言明防控工作紀律和有關法律依據。要及時開展《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工作,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做到遵紀守法。
(六)上好“積極心理學”課
針對疫情中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高校要勇敢面對,為學生們上好“積極心理學”課程,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包括學生輔導員、專業老師和家長等多方應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
為緩解學生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產生的心理壓力和情緒,高校應開通“線上心理輔導課程”,并開通線上心理咨詢服務,實現“1對1”的網絡談心,幫助大家更積極、理性地應對疫情,增強學生戰勝疫情的信心。
四、結語
總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主動開展創新型的思政教育是大勢所趨。積極開展好大學生抗疫思想政治教育“六堂課”建設無疑是一種良好的嘗試。有利于升華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為國家培養新一代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剛. 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規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胡子奇,劉俊榮. 醫患共享決策的價值意蘊、影響因素及輔助工具[J]. 醫學與哲學,2020(02):5-10.
[3] 張立學. 重大疫情應對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著力點[N]. 光明網,2020-02-09.
[4] 李秋沅. 鐘南山:生命的衛士[M]. 廣西:接力出版社和黨建讀物出版社聯合出版,2020.
[5] 張陟遙. 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N]. 中國教育報,2020-02-17.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