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珍
摘要:語文教學中,面對不同的文體需要采取不同的解讀策略,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使其全面理解文章。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多種文本體裁,有比較常見的記敘文,也有散文形式的文體,還有從經典著作中節選的小說片段等等,這些文體需要通過不同的處理方法,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所以在小學文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解讀策略,為學生全面分析文章,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學會靈活運用各種解讀方法。
關鍵詞:不同文體;解讀;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教師要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對于各項能力的培養,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這需要教師在面對不同文體時,以不同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不同文體的處理策略也是大不相同的,只有這樣才能領會作者的創作情感,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一、關于散文文體的解讀
(一)構建閱讀意境,體會語言魅力
小學階段散文是比較重要的文學體裁,幾乎每個學期學生都需要學習這種文體,所以教師在解讀時要利用正確的解讀方法引導學生。散文的文字比較優美,有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等,無論是哪種類型都包含著不同的語言意境,這也是作者表達思想的重要方式。比如,在解讀《找春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朗讀者的錄音,讓其體會到散文中文字的感染力,并把學生帶到作者所渲染的氛圍中,細細品味文章內容。然后再通過各種解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以此來達到對春天盎然生機的體會,這也是作者真正的創作意圖。或者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校園,到校園里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觸摸春天的腳步,進而真正地找到春天。
(二)加強生活聯系,深入領會文章
小學階段開展閱讀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讀懂文章,還要使其能夠通過閱讀擁有自己獨特的領悟和感受,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寫作奠定良好基礎。文本的閱讀是沒有止境的,不同階段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不同,閱讀水平的高低對理解文章也有一定影響,所以教師要打破這些束縛,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見解體會文章的深層涵義。而且不同老師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這也是影響學生理解文章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一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里,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教師只是學習上的引導者,要學會自己理解文章。
比如,在學習《走月亮》這篇散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陪著媽媽一起散步,然后向學生提問具體的感受,這對于解讀文章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加強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對于學生理解文章也起到了積極影響。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語文就來源于生活,所以加強其與生活的聯系,是解讀文章的最佳方式。小學階段的散文大多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把其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出來,就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所以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體會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寫作與閱讀息息相關,二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寫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加強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提高。
二、關于詩歌文體的解讀
詩歌也是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文體類型,其中包含了古體詩、近體詩、歌行體等,所以教師要從不同的方面入手,細讀文體,領會其中蘊含的作者感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使其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這對其深入理解文章也是及其有利的。對于古典的詩歌,教師必須要從文本的語言特點出發,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層,找出閱讀文本的關鍵,這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探尋文章大意,感受深層意境
詩歌是作者表達感情的一個重要方式,要想深入理解文章,就要探尋詩歌的意境,這也是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只有學生與作者描繪的意境真正融為一體,才能達到領會的最高境界。比如,在學習《彩色的夢》時,在作者的想象中夢是五顏六色的,也是各種形狀的,學生要想全面理解文章,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話說出彩色鉛筆畫出的夢,然后可以讓學生依照自己的想象,仿照課文的相關段落把自己想畫的內容寫下來。以這種趣味性的方式導入文章主題,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揭示課題內容。
(二)細細品讀文章,多思多想多比較
詩歌閱讀教學的開展首先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通過反復閱讀來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也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古典詩歌時,要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然后再讓學生不斷誦讀,通過把自身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懷。小學階段涵蓋著許許多多的古詩,長期以來這些都是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文字表達方式不同,所以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采取泛讀、細讀、精讀等方式,讓學生細細品讀古詩,以讀推動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從而體會到古詩的意境。比如,關于《暮江吟》、《題西林壁》這兩首古詩,教師要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度,引發其對《暮江吟》中紅日西沉以及新月東升的想象,感悟詩詞中寧靜、和諧的意境,通過對比《題西林壁》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如何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情感。在閱讀教學中,比較也是理解的基礎,在比較中可以督促學生細讀文本,從而達到品味語言的目的。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文學教學中,對于不同的文體需要采取不同的解讀教學策略,如果是以千篇一律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會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困難,不利于其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其語文素養的培養也是極其不利的。通過對不同文體的解讀,可以帶給學生更深層的感悟,也拓展了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向和視野,推動了教育改革的發展,讓學生有更廣闊的閱讀空間。
參考文獻
[1]李軍燕.淺析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文體意識[J].新課程,2019,000(002):90-90.
[2]吳亮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指向分析——以《好的故事》的教學設計為例[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2(01):24-27.
[3]莊春杰. 小學中高年級寓言文本解讀與教學策略的研究[J]. 華夏教師,2020(03):36-37.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實驗小學 福建省莆田市 3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