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溝通”是現代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其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情況從而做到“因材施教”,而且還能及時將學生的在校表現知會家長,使得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保持及時的了解,此舉更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的研究主要按照“明確現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闡明家校溝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與作用,明確家校溝通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談談如何采用新機制來完善家校溝通。
關鍵詞:家校溝通;親子教育;互聯網;即時通訊
一、背景介紹
(一)“雙職工”家庭比例上升導致親子教育時間減少
社會轉型指的是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升,男女平等意識的逐步加強,我國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因此同以前結婚后女性就成為“家庭主婦”的狀況不同,現在有更多的女性在婚后依然返回工作崗位成為職業女性。而男性原本就被賦予了“養家”的責任,只有少數男性會選擇放棄工作在家專心照顧孩子。所以“雙職工”家庭在我國現代社會中,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家庭模式。
然而隨著這種家庭模式的普遍出現,家長對孩子進行的親子教育的時間也不可避免地減少。尤其是對于身心都處于快速發展與變化時期的中學生而言,親子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親子教育對中學生的身心塑造、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雙職工家庭就決定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大減少,為了保證孩子有人照料,有的家庭選擇了請孩子的祖輩幫忙照顧,即采用了隔代教育的方式;有的家庭選擇了雇傭保姆來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有的家庭不得不有一方更換工作以便更好地照看孩子。雖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父母的初衷都在于能夠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和成長環境。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展開下文的研究。
(二)互聯網發展為家校溝通提供新渠道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科技的不斷成熟,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相關的技術的運用,以及我國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工具。加之我國今年來大力提倡的“互聯網+”理念,更是使得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各項傳統產業進行融合,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重構商業模式、更新業務體系等多種途徑來幫助經濟轉型升級的完成。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即時通訊軟件被廣泛地普及,例如釘釘,因而互聯網的發展為家校溝通提供了新渠道。本文也正是基于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對家校溝通的新機制展開了研究與實踐。
二、本文涉及的相關概念厘清
(一)雙職工家庭的定義
雙職工家庭(DualCareerFamily)指的是家庭中的父親、母親雙方都擁有專業的、技術性的、較為固定的職業。這類家庭通常父母雙方都比較忙碌,雖然一般而言家庭經濟水平良好,但是缺乏同下一代相處,進行親子教育的時間。
(二)親子關系的定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費孝通教授賦予“親子關系”定義是:一般而言,親子關系就像一個處于社會結構中的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由父親、母親和子女構成。婚姻的作用在于締造這一社會結構當中的三角形。夫妻雙方之間除了男女的兩性關系,還必須要共同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因此一樁婚姻締結了夫妻和親子這兩種存在關聯的親密關系,并且兩種關系之間緊密聯系。如同三角形必須有三條邊才能組成,親子關系也需經由父親、母親、子女三方才能構成。
(三)親子教育的內涵
教育學中對于“親子教育”的定義是:這是一種通過父母向孩子進行思想灌輸和教導養育來調節家庭內部的親子關系,為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的教育模式。親子教育是基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緣關系為基礎,以語言、行動等形式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
(四)隔代教育的內涵
隔代教育一般指的是家庭中年輕的父母雙方因為工作等原因而不能親自撫育孩子,所以由孩子的祖輩來承擔照顧、教育、看護孩子的責任。隔代教育通常都發生在三代家庭當中,是無法實現服務親力親為的親子教育時的一種起補充作用的教育方式。
三、家校溝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與作用
(一)幫助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情況
教師通過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詢問學生的基本家庭情況,從家長處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等,并將溝通結果進行記錄。這一形成的記錄能夠幫助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情況,從而掌握學生的部分心理特點和行為原因,盡可能減少誤解學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因材施教的可能性。這對于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較大的助力,也為教師對處于身心變化較為劇烈時期的中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二)及時將學生在校表現知會家長
如同前文所述,隨著“雙職工”家庭比例的不斷上升,親子教育的時間也隨之壓縮。一些家長因為忙于工作,自然對于學生日常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發展情況了解不足。因而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成績波動、日常行為、健康情況等進行了解,并記錄學生的在校表現后,在家校溝通時將這些信息及時地傳遞給學生家長,這一行為也能夠幫助家長及時獲知學生在校的情況,并針對教師提出的一些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保持關注,從而減少學生因家長漠不關心而誤入歧途的可能性。
(三)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可能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來,但從心理特點上,或多或少都希望得到教師、家長的關心與關注,并渴望得到一定的表揚與肯定。因而建立家校溝通機制,不僅能夠敦促教師提升對于學生的關注度,還能夠通過教師的反饋提升家長對于學生的關注度。此外,通過家校溝通,教師還能夠了解一些比較特殊家庭的家庭情況,例如父母離異、學生為留守兒童、學生家庭主要以隔代教育為主等情況,而此時教師可以對這些家庭環境比較特殊的學生適當增加一些關注,體現教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這對于處在身心發展變化較為劇烈時期的中學生而言,能夠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助力。
四、家校溝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家校溝通的頻率較低
目前,家長會仍然是家校溝通的主要形式之一。這是因為家長會是一種范圍廣且組織效率比較高的溝通形式,學校通過召開家長會,能夠讓教師在家長會中將學生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并表彰具有優秀表現的學生,而對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警示。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型的線下聚會都暫緩進行,且家長會的召開頻率原本也只能維持在一個學期1至2次的頻率,因而家校溝通的頻率較低是家校溝通現狀中存在的一項問題。
(二)家校溝通的及時性有待提升
無論是通過家長會的形式進行家校溝通,還是教師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都對家校溝通的及時性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學生的身心變化的關注和反饋應具備及時性,這樣才能減少因學生身心劇變對學業、生活等多方面帶來的影響,因而家校溝通的及時性有待提升。
(三)隔代教育家庭存在一定的溝通困難
無論是從隔代教育比例上升的現狀來看,還是從本人在電聯學生家長時聯系到的是學生隔代長輩的情況來看,都可以發現隔代教育的家庭存在一定的溝通困難。有些學生的隔代長輩更多地使用方言而非普通話,還有一些學生的隔代長輩難以充分接受現代的教育理念,并且對于互聯網發展之下被廣泛使用的通訊軟件的使用也不足,這些原因都使得面向隔代教育家庭的家校溝通出現了一定的難關。
(四)教師工作繁忙,家訪機會較少
由于現代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余,可能還需要承接教研活動等其他的工作內容,因而教師工作較為繁忙,這使得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家訪”實現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五、采用新機制完善家校溝通
明確了家校溝通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之后,本文將結合本人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以及日常的工作經驗,來談談在新形勢與新渠道的背景之下,如何采用新機制來完善家校溝通。
(一)通過通訊軟件建立家長群實現事項及時通知
當下,釘釘班級群的建立,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線上的家長群,來實現線上家長會的功能。而且,建立了家長群之后,教師也可以在家長群里進行事項的統一通知,增強學生家長對于學校開展活動的了解程度,也加強家校溝通的及時性。
(二)通過通訊軟件的私聊功能與家長溝通學生情況
對于一些不便在家長群進行溝通的、涉及學生個人隱私的事項,教師可以通過通訊軟件的私聊功能建立同家長的溝通聯系。教師不僅可以及時地向家長傳遞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而且還可以反饋一些學生近期的異常表現情況,提醒家長對學生的身心近況保持關注。由于微信具備語音功能和微信電話功能,也非常方便教師與家長進行語音溝通,提高溝通的效率。
(三)建立日常記錄檔案并以電子版發送給家長
由于釘釘上能夠傳送文件,因此教師還可以建立學生在校表現的日常記錄檔案,并以電子版的形式發送給學生家長。這就是家校溝通工作記錄的數字化,不僅能夠以書面的形式將溝通內容呈現在家長面前,而且還能夠量化教師進行家校溝通的工作成果。這種形式能夠幫助提升教師開展家校溝通工作的規范性、積極性,學校也可以指導教師,如何科學地建立日常記錄檔案,關注學生哪些方面的在校表現。
(四)將電話聯系和家訪作為補充溝通的方式
最后,針對部分無法通過即時通訊軟件進行家校溝通的家長,可以建議家長將電話聯系和家訪作為補充溝通的方式,并且同樣建立家校溝通的記錄檔案。在電話聯系和家訪之時,應注意對于必要溝通問題的詢問,對于學生在校情況的及時反饋,以此來提高家校溝通的效率與效果。
結束語
“家校溝通”是現代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其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情況從而做到“因材施教”,而且還能及時將學生的在校表現知會家長,使得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保持及時的了解,此舉更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本文的研究,明確了家校溝通能夠幫助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情況,及時將學生的子凹陷表現知會家長,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明確了家校溝通現狀中仍存在著溝通頻率較低、及時性有待提升、隔代教育家庭存在一定的溝通困難以及教師工作繁忙導致家訪機會較少的問題。在互聯網新渠道的幫助之下,本文認為可以通過通訊軟件建立家長群實現事項及時通知,通過通訊軟件的私聊功能與家長溝通學生情況,建立日常記錄檔案并以電子版發送給家長,最后還可以將電話聯系和家訪作為補充方式進行家校溝通。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中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寶貴的意見與思路,提升家校溝通效果,從而提升中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賢露.寄宿制小學的家校合作新機制構建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0(9).
[2]燕東杰.“互聯網+”時代家校溝通方式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求知導刊,2019,000(025):7-8.
[3]史基宏.大聯訪:鄉村家校合作新機制[J].教育視界,2020(7).
作者簡介:翟亞琪(1990.11.28—),女,漢,江蘇高郵,碩士研究生,中學二級,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