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興 楊慶辭
隨著體教改革的持續深入,休閑體育專業逐漸進入高等教育領域,而休閑體育則因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動性等特點頗受大學生的青睞。大學生作為新生代力量,不僅要有體質和智力的發展,還要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基于此,通過對休閑體育對大學生教育的作用,提出了休閑體育與大學生體育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旨在為教學研究者提供一些有利的研究價值。
1 前言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和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身心愉悅的有品質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以豐富生活內容、提高運動健身樂趣、放松娛樂休閑為目的的休閑體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無論狹義上的作為休閑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是廣義上的一切以增進身心健康、豐富生活情趣為目的的鍛煉活動,休閑體育專業逐漸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對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創新休閑體育與大學生體育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使之享受體育運動,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并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以及創新能力,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2 休閑體育在大學生體育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休閑體育的基本作用是,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愉悅身心,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其次,休閑體育的社會作用是,具備休閑體育項目策劃和組織能力、戶外運動指導與管理的能力,推動旅游產業,和諧人文、自然的關系,提升學生就業工作的能力。再次,休閑體育的創新作用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標準的要求,休閑體育專業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最后,休閑體育的頂層作用是,培養合理運用閑暇時間的意識,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3 休閑體育與大學生體育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
3.1 專業特色與學校定位相結合
學校定位要求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同時,還要在激烈的學校競爭中保持自身特點。以學校定位為統領,從“體育強國”“全民健身”理念的高站位出發,突出專業特色。以“特色”帶動體育影響力,打造學校形象,融合校園文化和休閑體育文化以及傳統體育文化,不僅向本校全體師生傳遞體育的精神氣質,更向社會及各界人士擴大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因此,休閑體育與大學生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特色專業”是前提。
3.2 課程設置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課程設置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一方面,學校課程設置的自由度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相匹配,以滿足大學生就業創業或再繼續深造的需求;另一方面,教材兼顧大學生的興趣和社會的熱門運動項目,實用性和競技性結合,娛樂性和專業性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特色化和社會化相結合,取長補短,互為補充。
另外,社會的發展是動態的,教材所傳授的體育理論知識不僅需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補充和完善教材內容。如“體育+旅游”,利用職業體育或休閑體育為載體,帶動和發展城市或鄉村的旅游產業,以追求經濟效益合理化,社會價值最大化,據媒體報道,已經有眾多成功案例值得借鑒和思考,并引入到課程設置中。
3.3 教學方法與學生需求相結合
無論休閑體育還是傳統體育,其鮮明的特點之一是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結合,隨著體教改革的持續深入,體育項目涉及足球、籃球、羽毛球、跳繩、慢跑、攀巖、登山、沖浪等種類繁多。而大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其需求多元化、多層次。“教師是興教之源”,高校老師不但要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傳授體育技能以及預防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受傷,還需要教師對教學具有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一方面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不是知識的強加輸出者,在訓練過程中要營造寬松的氛圍,除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分組練習、循環練習等,還應融合自主學習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養成自主學習、自主運動的好習慣。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場地,舉辦休閑體育活動和賽事,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
4 總結
廣義上,休閑體育已經成為中國一種新的體育形態,從人們自發需求起步已經成為燎原之勢,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現象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它既游離于傳統體育的概念之外,又和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都有重疊,助力全民健身。而休閑體育與大學生體育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需要專業特色與學校定位相結合,課程設置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教學方法與學生需求相結合,既是滿足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個性化需求,又抓住了社會發展這條脈搏。事實上,隨著體教改革的持續深入發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正朝著積極、有序的方向發展,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打破了傳統的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高校應結合自身條件和辦學特色,深入分析經濟需要和學生需求,制訂合適的培養目標,并及時調整專業定位。
課題:滇西休閑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編號:2021
J0538)。
(作者單位:保山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