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燕萍 李昭 彭博
【摘要】益職院船舶工程技術一流特色專業群共享課程——《機械制圖與識圖》精品在線課程教學改革,打破傳統課程知識結構體系,重要課程結構與知識體系,充分應用現代信息化智能教學平臺,開拓現代活頁式新形態教材的課程教學改革,著力提升益陽職院課堂質量從而提升育人品質。
【關鍵詞】項目教學;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三教”改革促課程教改
職業教育改革,提質是關鍵,而課程教學改革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核心。2020年為學院“培優提質”元年,“三教”改革確定了學院教改發展方向。為確保“三教”改革進一步深化,船機系成功申報湖南省船舶工程技術特色一流專業群省級共享資源庫,《機械制圖與識圖》作為資源庫子項目,在著手時就進行課程結構改革,打破傳統的課程知識結構體系,采用項目貫穿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法,建立以“識圖”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嚴格執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改要求,重構課程結構,精簡課程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開發新形態教材,促進機械制圖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更進一步提高,以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技能人才成長需要。
1.以“夠用”為宗旨,優化課程結構體系
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對接”,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整個課程結構建設以知識樹為主干,縮減某些繁雜內容,濃縮成知識點。遵循“夠用”的宗旨,將課程教學內容由原來的九個章節精減成七個項目,每個項目再由若干任務構成,而任務由若干知識點支撐。項目清晰,典型工作任務明了。在教學中以“識圖”為綱,以“看圖”為主線組織教學,選取企業典型工作零件為教學典型案例,著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體現“識圖為主”、“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能理解、會學習、可操作”。
2.將“三全育人”融入課堂,“項目”主導重構課程知識體系
課程教改研究及實踐中,始終把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融入課程教學,將專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培養整合,根據市場變化的需求不斷改進人培方案,設計優化課程體系,開發《機械制圖與識圖》標準課程、;以“項目”主導重構課程知識體系,運用項目構建“知識/技能樹”,搭建項目化課程,創建“一體化設計,項目化支撐、顆粒化資源”的知識結構,“以質量為本、以視頻為主、以知識點為基、”重新構建教學資源。開發每個知識點的短視頻、微課、精課件、小測驗等顆粒化資源,讓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最終逐步提高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的目的。
3.以“互聯網+”智慧教育,創新在線精品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在當今智慧教育時代,傳統教學模式(線下教學)抑制了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積極性,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以“互聯網+”智慧教育的在線教育模式如智慧職教的MOOC、微課、職教云等線上教學平臺學習具有優勢。為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融通”教學創新模式實踐,調動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
3.1以“項目為導向、學生為中心,教學做一體”的項目教學模式。
依托智慧職教平臺開展“以項目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將項目貫穿式整個課程體系,與原有課程體系相比:它既保留了傳統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又突破了傳統課程體系的系統性;課程體系中的教學進程以知識點開設的遞進性替代了課程開設的順序性;項目設置可隨區域產業發展而變化,具有比傳統課程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與此同時實現線上線下結合和課內課外聯動,運用二維“掃碼”及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在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3.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實施
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教學實施,實質上是從實際工作任務出發的一種過程教學,“項目引領、工作過程導向”,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的新型職業教育方法。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工作過程中,“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完成實際學習任務,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并同步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老師可將項目內容分解嵌入學習任務中,并設計成系列知識活動點,按照“任務驅動——行動導向——成果展示”的目標路線展開,學生積極主動接受知識培養技能,自主學習或小組協作完成任務。老師主要是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由“師教生學”變為“生學師導”。課堂上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體會學生感受,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認真傾聽學生對教學改進的建議和解決問題思路,每一個任務的結束,進行過程評價與總結。老師通過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的比例、微視頻的學習完成度、在線討論與發貼、回貼等開展知識能力評價的同時,時刻關注記錄每個學生的行為,作為綜合能力指標的評價依據,不斷發現學生的短板,有針對性強化直到提升其短板高度,最終全面提升其綜合能力。老師每堂課后根據教學內容適合度、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綜合技能目標達成度、自我狀態評價等情況,填寫“課堂教學評價日志”,促進老師適時改進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促進學生自覺自省自悟。
3.3探索“線上線下混合融通”創新教學改革實踐,
線上學習,主要在課前課后,自由度大,但需嚴格把握好節湊。開展線上學習:一是通過學習群提前告知學生教學內容、習題作業,讓他們課前在線上網絡學習完成任務;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在線學習微視頻、教學課件等,同步完成網絡作業與測試;三是讓學生通過在線教育平臺進行綜合討論、交流互動,實現差異、化個性化學習。課后老師則在在線學習平臺上,針對綜合討論區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難點問題、出錯率高的問題進行回答與歸納總結。及時在課程MOOC平臺發帖,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對相關知識進行進一步思考、鞏固、拓展和提升;學生可將課堂學習中有疑惑問題在課程MOOC平臺上發帖,讓老師或同學回帖幫助解決問題,全面掌握所學知識。
鼓勵學生進行線上網絡學習的同時,也要重視線下課堂教學的開展,發揮線下課堂教學情感互動好的優勢,適時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老師可事先收集學生在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講解,有的放矢。對于實應用性高的知識點,老師可結合實際,設計相應應用性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通過組內討論、組間討論,共同解決難題,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但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完全放手,應做好巡回指導,在學生遇到難題解決不了時,加入討論中,啟發、點撥學生,使他們理清思路,得出正確的結論。“線上線下混合融通”教學改革實踐,能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與現代職業教育的提質培優。
4.開發項目教學新形態精品教材,促進教學改革實踐
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推動學院向“雙一流”邁進的重要工作,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教”改革、因材施教,開發《機械制圖與識圖》活頁式、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在課程開發中:堅持“一個中心”: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滿足各類學習者需求為核心。“二個層次”:堅持基礎穩固層次與方向培養層次相結合,實現強基礎,拓方向。“三個方向”:以《專業技能抽檢標準》、《技能大賽賽項標準》為依托來驅動校本教材、技能大賽訓練、社會培訓三駕馬車齊進,多方位多層次提供教學資源。“四種手段”:推行項目教學法、案例學習法、成果匯報比較學習法、學分細化考核法四種手段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實現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雙突破,并最終實現線上與線下、在校學生和學習愛好者的獲得感。提高專業課程建設水平,使益陽職院教學質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提升學院育人品質。
5.線束語
《機械制圖與識圖》精品課程教學改革,在不斷探索中前行,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繼續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張佑春,徐濤,朱煉.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103-107.
★科研項目:探求“互聯網+”下機械制圖與識圖課程改革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20C1851)。
(益陽職業技術學院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