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鐘凌云
摘要:在傳統文化教育背景下,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文化童謠、地方戲曲、傳統節日、紅色文化、晉商之旅、民間藝術、秀麗的江南民風等文化逐漸滲透到幼兒園各領域課程中。那么,引入什么樣的傳統文化更適合幼兒呢?首先,課程內容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幼兒生活經驗,適合幼兒認知理解水平。其次,課程形式要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注重幼兒的參與感、體驗感,充分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本文立足于幼兒教育教學角度,分析了幼兒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幼兒教育;傳統文化;有效策略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是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育人”要從學前教育開始,培養幼兒親近、熟悉、喜愛中華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心靈、融入靈魂,助力成長。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教育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幼兒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營造氛圍,讓環境發揮教育功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園的物質環境是幼兒活動和生活的底色,每一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的成長產生影響。教師在創設環境時,應該有效把握環境教育契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幼兒的活動空間,力求一物一景都能與幼兒直接對話,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作為隱性課程的教育功能。
色彩即顏色。中國的傳統色彩體系融合了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觀念,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色彩文化。我國傳統藝術中的“五色”來源于祖先對于土地的崇拜,青、紅、黃、白、黑是我國五種純天然土壤的顏色,這些色彩逐漸成為傳統藝術色彩的基本元素。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作為我國獨有的顏色,青色在古代象征著生機勃勃、堅毅和莊重。將青色融入環境,可以為幼兒活動空間增添古樸與清爽的感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課程資源,在幼兒園的開放環境中,布設幼兒自己創作的青花瓷圖案作品展示臺,既可激發幼兒的創作自信,又能為環境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二、打造經典,讓課程促進幼兒成長
上古先民觀斗轉星移,立桿而測影。隨著我國農耕文明的不斷進步,綜合時候、物候、氣候的變化,二十四節氣逐漸形成和完善,悠久的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得以詮釋。寒來暑往,四季更迭。清明、谷雨、芒種、白露……幼兒因年齡較小無法理解各個節氣的變化,教師可以在所處節氣里開展相關的活動,為幼兒提供二十四節氣的立體化、形象化教育。
首先,向幼兒傳授節氣知識。例如:冬至,這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它標志著寒冷的冬天已經來臨;夏至,這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它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標志著開始進入炎熱的天氣。對于幼兒來說,二十四節氣中的一些內容晦澀難懂,但若采用通俗的講法,也能讓幼兒形成初步的認知。教師可以尋找相應的節氣故事,通過生動的內容描述將知識具象化,加深幼兒對節氣知識的喜愛與了解。
其次,組織與節氣相關的風俗活動。例如:春分的傳統“豎蛋”游戲活動。在我國古代,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人們紛紛在春分這一天開展“豎蛋”活動。教師可以將這個活動引入春分教學活動之中,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動腦筋想辦法,借助各種輔助材料將雞蛋豎起來。這種活動還可以與美術教學結合起來,讓幼兒對雞蛋進行設計裝飾。也可以結合體育活動開展踏青游春,讓幼兒進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傳承節氣文化。
三、多方位溝通建立家長共同參與體系
由于幼教工作的特殊性,基于幼兒的年齡段較小,幼兒園教育必須覆蓋家長層面,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建立與家長溝通的初步模式,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整個家庭參與到當中來,能讓傳統節日文化更加完善,更會感染家長注重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理念。 幼兒園也可通過活動的契機構建更完善的家長溝通網絡,開展家長會議,培訓家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家庭中的應用,組件家長會成員,樹立學生家長互幫互助網絡,建立信息化網絡平臺讓老師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溝通更便捷,幼兒園結合家庭渠道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幼兒樹立良好的人生觀的啟蒙教育會更加優質。
四、活動結束加強幼兒體會心得教育
因為傳統節日文化活動開辦的立意新穎,方法創新,渠道多樣,給幼兒無限的樂趣與新鮮感,由于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給活動帶來了很多歡樂的氣氛,但是同時也有可能只是注重活動項目本身的樂趣偏離了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本來的意義,這就需要幼教從業人員時刻糾正活動中產生的偏差,讓其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在活動結束之后讓班級里的小朋友分組討論傳統節日帶來的快樂,從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幼兒教師可以從旁協助幼兒完成心得體會的討論。 比如說在中秋節活動結束之后,組織幼兒在班級分享中秋節活動學習到了什么,在做游戲的過程中與家長共同配合的不足之處幼兒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這些不足,再分享中秋節活動過程中某位小朋友的突出表現時提醒其他小朋友多多學習其優點之處,將其發展到平時的生活中去,發揚向優秀小朋友學習的風氣,來讓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結論
傳承的力量從小萌發,文化的思想深深根植。“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使文化自信的強音彌漫在新時代的幼兒教育之中。
參考文獻:
[1]孟慶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師德教育的探索[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0,28(02):113-116.
[2]蔡朝露.幼兒階段組織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新課程,2020(17):211.
[3]馮華,王晶.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現狀及提升對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04):66-67+84.
[4]高唐琦. 教育生態視域下幼兒園傳統節日教學活動的問題及改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