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鳴
摘要:隨著新課標改革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對學生個人審美情感及能力的培養也到得了各學界廣泛的重視。本文則基于對審美情感與美術學科之間理論關系的認知的基礎之上,對其教育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展開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高中美術;審美情感;教學策略
引言:
心理學研究表明:18周歲之前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階段,18周歲以后,人格將相對穩定和成熟。因此,高中階段的美術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意義非常重大。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描寫美、抒發美。美是外在美和內在美、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統一,無論哪種方式的美,只要做到內心的理解和發現,都可以通過畫筆去描寫和表達。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講,除了基礎知識及相關理論學科的教學之外,其全面化、素質化的教育及發展也十分重要,而審美情感的教育則也是高中學生素質化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不斷突破傳統的美術教育及教學理念,不斷適應對學生審美情感的教學需求,是目前高中美術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改革方向。
一、美術與情感的關系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地持續發展,藝術文化的發展與多種形式的出現也逐漸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人類主體的意識性因素,而美術及其作品的出現和發展作為藝術的典型形式之一,也越來越多的承載和包含了諸如事物形態、人物造型、色彩等文化與意象性元素,從而給予美術作品的觀賞者以不同的心理及精神感受,并且能夠依托于美術作品進行相關文化思想的傳播與表達,并最終對人的情感和意識帶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基于此,美術作品與人類情感就建立起了密切的關聯。因此,在高中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情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性的教學舉措[1]。
二、美術教學中情感培養的理論教學基礎
審美情感是人類基本情感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情感的產生、教育和培養需要立足于科學化的理論基礎才能夠得以進行。在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知理論
所謂感知理論,就是指人們在進行完對客觀事物特征的美術鑒賞之后,所產生的心理感知,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了客觀事物與其思想認知之間的關聯。因此,在高中美術的教育及教學過程中,除了基本的美術技能教育以往,對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
(二)情感認知理論
所謂情感認知理論,是指建立在學生對客觀事物特征的審美感知的基礎之上,所產生的更深層次的認知層面的思想升華。舉例來講,當學生看到或者欣賞到一幅靜態化的美術作品時,通過內在思想及情感的認知,可在其大腦中構想出動態化的更加生動的畫面形式,這種基于靜態作品賞析下的動態化的審美現象也是審美情感的組成部分之一。然后在以往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及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審美情感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
(三)視覺理論
視覺理論是美術審美情感教育和培養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和階段,是學生個人審美情感得以完善的重要理論基礎,此次理論的基礎之下,任課老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和看到美術作品中所蘊含著的所有的表面化以及深層次的美感,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思想理解與美術作品中的美學意境相融合,不斷提高美術審美情感的培養。
三、當今高中美術教學中審美情感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高中美術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
盡管在素質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美術課程已經被正式地納入到了高中的教學要求之內,但是由于其在高考升學中所占的分值影響較小,與諸如數學、語文、外語等科目相比相較甚遠。因此,仍然有很多高校大量占用美術科目的教學時間,使美術教學流于形式和表面,進而影響了對學生審美情感的能力培養。
(二)缺乏在審美情感教學中的針對性
在高校的美術教學之中,由于一個班級內的學生人數眾多,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的美術基礎、審美認知能力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層次差別,因此任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情感的教學時,就會面臨一個其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是否能夠適用于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問題[2]。但是,這一問題,在過去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往往會被任課老師所忽視掉,從而使得高中審美教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缺乏應有的針對性。
四、高中美術教學中審美情感培養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教學場景的多元化設置
當今的高中美術教學基于對學生審美情感能力培養的目標基礎之上,要不斷建設和構建除美術教學課本中所已有的教學場景外的,更加多元化的美術教學場景的構建,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舉例來講,任課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風光和美麗的山水世界,美術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課堂教育,更要重視課外教育。到戶外去觀察和體驗自然美和社會美,從而使學生在立體化的審美意境中感知審美情感。
(二)差異化教學理念的貫徹
由于高職階段每個班級內的學生在美術基本技能、審美認知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層次上的差距和不同,因此高中美術任課老師在進行審美情感的教學過程中也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針對性地改革和調整,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3]。
差異化教學理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貫徹,除了循序漸進化的教學內容的調整之外,還可以運用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運用當中。舉例來講,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可以在每個合作小組中均衡化的搭配水平高低不等的學生,從而實現學生審美情感的相互交流和共同進步。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審美概念,或與審美緊密聯系的美育、美感教育、審美心理等概念,其探討的領域更多地指向了人內在的審美體驗的層面,指出了審美活動的特點在于心理體驗,而衡量一個人審美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考察的是個體審美體驗的豐富程度,即個體能否積極主動地調動自身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充分地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來。審美情感的教學是當今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和課題任務,需要任課老師不斷的進行積極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
參考文獻:
[1]王海鵬.淺議中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219-220.
[2]劉惠.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4(06):142.
[3]張君.關于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3(1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