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遠寧
摘要:課堂提問是每一節課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的航向,更是學生打開思維的一把鑰匙!所以,教師就有必要把課堂提問的設計得更貼合課堂,更適合學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激情,這樣既能讓學生學有所悟,學有所獲,又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會到一種知識豐收的喜悅,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角度,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
引言:
課堂提問是教學情境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課堂提問作為其中的一員,其有效性就顯得必不可少了。如果教師能針對一節課的重難點去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將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所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課堂提問講究質量而不是數量
在課堂上要做到師生互動交流,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對課程掌握的情況,教師便明了了。但凡事需要有度,提問也要講究一個度,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問非常多,學生回答也非常多,看起來好像互動得非常好,其實效果不見得理想。尤其是小學教學中,學生年齡都非常小,他們喜歡熱鬧,課堂上教師問他們也樂意回答,有的是教師問一句,他們回答好多句,教師那兒剛提起了興趣,他們早已沸騰了。這樣頻繁提問的課堂看起來非常熱鬧,好像有效,其實真正的效果只有教師自己知道。盡管在數學課堂上,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是一節課如果問得過多,回答得過多,那么整體下來,學生靜心思考的時間就少了。所以課堂提問要講究質量的高低,而不是數量的多少。
通過走訪、聽課等手段,會發現部分數學教師一堂課四十五分鐘共計提問超過二十次,通過數據結構和時間節點的分析來看,大概兩分鐘就要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這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很不科學。部分教師因為口頭用語的不當使用,讓數學課堂充斥著類似于“行不行”“能不能”“對不對”等口水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具備任何的實際意義,盡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學課堂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緩解緊張氣氛消除學生焦慮,但是這些口水問題高頻次出現勢必會影響小學數學的課堂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明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前提下進行有效提問,確保每個問題的提出有實際意義而不是形式主義的“假大空”。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加強思維與提問的連貫性,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的同時,教師能夠把控課堂節奏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注重問題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是有所準備有所鋪墊的,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教師要能夠將相似問題歸類減縮變成一個或者幾個問題,減少問題的數量,提高問題的質量,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受到教師前后問題的啟發,很容易掌握數學知識技能,部分創新思維意識較強的學生甚至可以做到舉一反三。
二、提問的問題指向性要明確
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要充分進行課前準備,優化課程設計,簡化課堂流程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重視課程設計,重視提問的問題指向性,只有課程設計無遺漏教師才能從容應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故,出色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穿插的提問環節實際上是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策略手段,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問題與學生的關聯,只有將學生實際與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因此說,提問的問題指向性明確,這個要求是數學課堂設計提問最重要的原則。教師要想自己設計的問題指向性明確,那么就要在備課的時候把課程內容學習的透徹,充分,然后設計起問題來指向才能夠更加明確。要以教學中的重要問題為中心,設計問題,不要三繞五繞還到不了知識的關鍵點,浪費學生的時間。例如,教師在講解“平面圖形”這一數學概念時,部分學生眉頭緊鎖,看似很難理解,他們不能抓住平面圖形的特征信息。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進行提問:上周末有哪些同學出門游玩了啊,你們在游玩過程中看到了哪些平面,幾個圖形呢?學生們在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后積極踴躍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去公園做了飛艇,飛艇從地面上看是橢圓形的:有的學生說去爬山,在山腳下看起來像個三角形。在學生們發言之后,教師總結平面圖形的特征,原本眉頭緊鎖的學生也興高采烈地加入之前平面圖形的討論中。
三、小組合作學習,思考提問內涵
傳統教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這一單調的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使學生容易被動學習,失去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難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然而,小組合作是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一種多維交流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集思廣益,深入思考問題的內涵,得到新的啟發和感悟,也為教師后續提出更高難度的問題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為4個小組,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大約有多少人口嗎?”大多數學生表示并不知情。隨后,教師可以展示教學課件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個表格,你能從中獲取哪些信息?”引導學生自主觀察中國的人口統計圖,再組織小組討論,派出代表說出表中的信息。最后,教師給予評價和糾正。如此一來,通過提出引導性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和學習,讓學生不斷挖掘和思考問題的內涵,可使學生在探究問題中獲取新的數學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需要技巧和策略,更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提問是一門科學,更需要嚴謹的技術,它是教師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的必要手段。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優化提問設計,改進提問方法,才能使提問更有益于學生學好數學,為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科素養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舒小芳.問題導入,深化理解——論小學數學提問式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J].數碼設計,2017,6(11):243.
[2]張麗,符遠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新課程(中),2017(05):69.
[3]李艾蔓.啟思促學習,點撥為高效——略論小學數學的提問教學藝[J].教育現代化,2016,3(38):113-114+120.
[4]林錦霞,黃建偉.面向學生發問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提問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0):5-7+46.
范縣楊集鄉中心校?45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