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愛仙
摘要:在“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通過改進實驗條件及采用“鑷子平行推壓”制片法,提高實驗成功率。同時,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利用數碼互動系統輔助教學,有效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有絲分裂;實驗教學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培養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1中與“細胞增殖”有關的經典學生實驗,與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及結果聯系緊密,能據此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境,很好地展開探究性實驗教學。
但會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按教材中的制片方法,耗時長、成功率低;二是傳統顯微鏡實驗缺乏交流與成果共享,教師難以統領全局,往往顧此失彼,導致實驗課效率不高,而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本文通過查閱文獻及反復試驗,改進實驗條件及采用“鑷子平行推壓”壓片法,提高實驗成功率,縮短實驗用時,同時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利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輔助教學,有效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
1 課前充分準備,課中有的放矢
1.1實驗材料:取6個生理狀況相似,在清水培養下發根茂盛、平均根長在3cm左右的洋蔥,隨機均分成兩組。在10:30am時,一組改用適量0.1%的秋水仙素溶液培養,另一組仍用等量清水培養,確保根尖全部浸沒。1h后,剪下5mm左右根尖,置于卡諾氏固定液中固定30min,再用純酒精清洗2-3遍后,用70%的酒精4℃低溫保存備用。
1.2試劑器材:數碼顯微鏡、解離液(濃Hcl:純酒精=4:1)、龍膽紫染色液(10%冰醋酸:龍膽紫=3:1)、卡諾氏固定液(純酒精:冰醋酸=1:1)、70%酒精、鑷子、吸管、刀片、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白色點滴板等。
1.3操作示范視頻:近鏡頭下拍攝的制片操作視頻
2 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探究
請學生觀察以下現象,并嘗試作出解釋。
現象一 將洋蔥根尖剪掉后,根尖就停止生長。
現象二 將洋蔥根尖置于秋水仙素溶液中培養一段時間,發現根尖有明顯膨大。
學生在解釋現象一時,能用結構與功能適應觀對根尖不同區域細胞的特點展開分析和思考,更好地建構“個體生長”相關概念,同時也對如何辨識分生區細胞獲得一定的直接經驗,為后續探究做知識和技能的鋪墊。而對現象二,學生能結合膨大區域所在部位,提出與有絲分裂相關的假設,產生探究的欲望,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設計單因子實驗,小組合作寫出實驗方案。
讓學生體驗探究性實驗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模型;在組內交流方案過程中,能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鍛煉和發展。
3 手機數碼互動,突破實驗操作
實施實驗設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有絲分裂過程的特點和變化,觀察秋水仙素的作用結果,鍛煉學生的操作、觀察和思考能力。為保證實驗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對于一些較為復雜及精準度要求較高的實驗,教師有必要進行實驗前示范,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而制片過程現場示范難以保證所有學生看清操作關鍵點,建議教師采用視頻微課的形式,播放近鏡頭下拍攝的操作示范視頻,請學生結合學案中的具體操作展開學習,現學現用。
在學生操作期間,教師巡視指導的同時,對普遍存在的操作問題,比如制片關鍵操作:“鑷子平行推壓”法壓片,具體做法是用左手指尖壓住蓋玻片防止移動,右手用鑷子鈍端向四周平行推壓,使根尖如“云霧狀”散開。學生對此操作難以把握到位,教師可以聯合手機端和PC端的“之江匯浙江教育云”中的“互動課堂”功能,拍攝學生典型的錯誤操作,及時實現與學生間“點對面”的圖像傳輸和具體講解,提高學生實驗成功率。
4顯微數碼互動,完成思維碰撞
4.1關于不理想結果的交流
一體機上呈現學生觀察到的不理想實驗結果,通過“涉事”小組自我反思、組間交流,展開解釋。用切身實踐感悟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引導提出新的問題并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2 關于“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不同”的結果分享
小組代表將組內實驗結果在一體機上呈現,分享有絲分裂過程中:清水組的細胞分裂時期清晰可辨,也能看到細胞板;而秋水仙素組的除間期、前期外,沒有明顯的中期、后期、末期細胞,但出現了染色體散亂排布的非前期細胞圖像。
此后教師以小資料的形式提供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及結果,引導學生從細胞結構與功能觀方面,展開演繹推理,解釋秋水仙素組的實驗結果。讓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鍛煉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去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培養科學思維。
4.3 關于“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占比的不同”的結果分享
小組同學可對自己觀察到的清晰視野進行拍照保存,組內合作,至少統計6個視野的數據于結果記錄表。
小組代表將數據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實現班級層面數據匯總,教師引導學生從數據上分析:你認為哪個時期最長?秋水仙素作用后分裂期的時間占比有變化嗎?化感性的經驗和現象為理性的分析。
全班在圖片的比較和數據的分析中,展開了激烈地思維碰撞,解決了本節課探究的問題:“秋水仙素對洋蔥根尖有絲分裂有什么影響?”。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中的化學污染現象,鼓勵學生堅決抵制化學污染,向社會傳遞相關的生物學知識,保護環境,保護生命,落實社會責任的培養。
綜上所述,本文設計的探究性實驗教學,讓學生體驗了真實科學探究的過程及其嚴謹性,充分滲透了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運用數碼互動系統及時實現實驗結果和過程的分享,提高了實驗課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學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 林子杰,靳琰.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新里程[J].中學生物教學,2006(6):18-19.
[3] 朱躍中.淺談生物演示實驗教學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生物學通報,1992(6):33.
浙江省義烏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