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財國
摘要:公共文化課在培養綜合素養,提升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公共文化課程教學嚴重滯后于當前職業教育需求現狀,化解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在實踐教學中的沖突,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為例,探索基于終身發展視域下融“課程思政”于實踐教學改革有效途徑,創設以“課程思政”“能力素養”“特色行走”為亮點的多元教學方法模式,培養學生知識品德、能力素養相融合,改變公共文化課程單一教學模式,發揮公共文化課程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能力素養;特色行走
2015年7月、10月教育部連續發布《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強調高職教育要為終身發展服務。中國進入新時代,職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更應該服務于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和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融知識、品德、能力、素養于一體,實現人與社會和諧共進。公共文化課在培養綜合素養,提升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面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課程思政融入公共文化課教學思路
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為例,通過調查研究與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以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能力素養+課程思政+特色行動”公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模式。
(一)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課程思政+文化素養+專業化”教學模式探索最早把通識教育和大學教育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博德因學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認為“學院應該給青年一種general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3]。”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探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構建核心價值觀,培養品德、能力全面的人,構建健康積極的生命姿態。結合公共文化課程及所在專業的不同特點,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形成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及課程思政融為一體的學習模塊,顛覆傳統公共文化課程僵化線性知識結構的教學過程,以學生的未來發展與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探索教學改革途徑。
(二)構建學生主角視域下“任務能力素養化”教學模式基于學生主角視域下,以“能力素養”任務為載體推進課程內容。師生依據學習內容共同策劃能力素養任務,學生可在模塊內自主選擇相關任務完成。通過能力素養化、專業情境化、崗位多元化等活動任務的構建實施,學生以主體探索性學習與協作性學習方式,獲得自我認同的有價值的生存與發展,顛覆了以線性知識進行學習的傳統教學結構模式,實現由單一知識型任務向綜合能力素養為核心的多元型任務發展,探索融知識能力素養于一體的可行性教學策略。
(三)“意義互動+特色行走”教學方法探索美國教育界著名理論家和實踐者馬爾科姆·諾爾斯(Malcolm.S.Knowles)認為,教育終極目標是幫助人們增長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成長為成熟的自我。不僅局限于校園,更是為了學習者的終身發展。教育的目的在于養成健全的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不在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陶冶和訓練,無論其職業是什么,首先關注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參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5]。“意義互動+特色行走”教學方法突破“形式”互動,達成師生“諧振”。通過師生共同策劃,學生主動自愿參與相關考察探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職業體驗、地方民族活動等特色實踐,由靜態“文本”學習轉為動態“特色行走”,在“特色行走”中構建認知,產生提升能力的“意義”互動。培養學生積極投身實踐、敢于擔當、有所作為的精神,獲得知識與能力并舉,文化與素養提升。
二、高職院校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困境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為提高學校社會聲譽,重專業技術訓練,忽視綜合素質培養現象有目共睹。急功近利的實用思想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公共文化課邊緣化,課時被壓縮,甚至被取締,出現高職畢業生文化底蘊、職業素養缺失,發展后勁不足等負面現象。不少院校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淺嘗輒止,即使開展改革,也是本著為專業建設服務的宗旨做“配角”改革,忽視公共文化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當人文教育置身于專業化原則中時,它們只是配角,完全喪失掉自己的權威性、獨特性、目的性?;诠参幕n程教學嚴重滯后于當前職業教育需求現狀,探索突破高職教育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培養在實踐教學中的矛盾,提出“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視域下,以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能力素養+課程思政+特色行動”公共文化課程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知識、品行、能力并舉,文化素養、課程思政與實踐教學融合教育的“再生式”發展,同時為促進職業教育能力、全人培養、終身學習服務協同發展提供借鑒思路。
結束語:
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在就職演說中指出:“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這里的學理,更多是指一個人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更要懂得知識的緣由及為誰用、怎么用的意義,即要培養人的綜合文化素養,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全人”。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職業教育也不例外,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文化素養、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通過“文化素養+課程思政+特色行走”公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探索實踐,改變了公共文化課程單一教學模式,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發展職業能力,知識與品德并舉,能力與素養相融。拓展教學改革視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探索公共文化課程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有效教學途徑,提供了借鑒思路。
四川天一學院 6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