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春裕
摘要: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升。隨著新式森林生態旅游的誕生,我國諸多高校開設了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相關教師應深度考量此類課程教學開展的廣度與深度,進而有效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效率。本文首先簡單敘述了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目標及內容,其次分析了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現狀,最后針對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的開展,列舉了幾項具體策略,以期為該門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開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084-02
近年,森林旅游生態專業已逐步成為各大高校旅游專業教育的重點建設對象。相關教師從專業課程教學入手,以學生個人及院校專業發展高效發展為目標,加強了教學開展思路的多方探索。此類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對專業學生素養培養及知識儲備優化有著重要的現實促進意義。因此,本文對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開展思路進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目標及內容
當前,高速的社會發展使人們生活及工作節奏日益加快,旅游行業的服務風向便隨之添加了注重健康導向的因素,森林生態健康式旅游逐漸成了時尚、高端生活的代名詞。國內專業學者在近期的行業發展中總結經驗,并將搜集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用以編創相關專業的課程教學教材。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整體的教學目標相對明晰,即保證學生在學習后能充分了解并逐步掌握森林生態旅游行業人才必備的基礎知識、服務意識及發展思想。基于此,學生應有效分析當前森林生態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應用理性與感性思考雙向結合的方式,判斷此類境況下森林環境發展規律,了解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管理的相融性[1]。
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模塊:第一是森林生態旅游概述。此模塊主要向學生傳授本專業旅游產生的歷史背景、旅游建設及發展應用的基礎理論,及當前行業運轉應用的生態旅游系統。第二是由系統體系引導出生態旅游主體———生態旅游者。專業教學培養人才的主要服務對象,亦是此類人群。學生需在院校學習期間,結合教材理論及當前行業經營動態進行生態旅游者消費意愿推測,并從中探尋森林生態旅游未來發展方向,學習相關技能。第三是森林生態旅游的客體,生態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決定一處森林生態旅游行業發展起點基礎優劣的重要因素,學生在學習期間需掌握系統、科學規劃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相關知識。
二、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現狀
當前森林生態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與社會行業發展需求相契合,即培養學生責任、服務、生態文明及創新溝通意識,督促學生向應用型人才方向奮進。為保證此類學習目標達成,我國多數高校在上文提及的知識教學基礎上,額外添加了地理文化、生態學、營銷知識等拓展知識內容。在綜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部分高校為單項就職意愿較為強烈的學生設立了旅游產品設計、旅游信息技術開發等相對新穎的選修課程。由此可見,當前我國高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與蓬勃發展的生態旅游行業攜手并進,勢頭正勁,特色鮮明[2]。
當前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的基礎及核心課程分配相對平均,結構明晰。從宏觀層面看,多數高校的課程設置數量大致在20門到30門不等,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及拓展課程的配比為1:3:1[3]。
我國高校在旅游職業人才培養方面,適當融合了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并在長期的人才培養試行中獲得了教育及旅游業界專業人士的普遍認可。隨著行業發展的推進,高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的課程教學積極采用產學研、校企、校校等合作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專業工作境況的基礎理論及實踐教學資源。盡管發展多樣化及資源豐富化給高校專業教學帶來了無限可能,但其引導的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與其他類型旅游教學界限不明晰等負面境況隨之逐步顯現。由此可見,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依舊需要堅持系統規劃,逐步落實完善,有效審視當前面臨的開展困境,制定相關優化策略[4]。
三、高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課程開展思考成效
(一)成功探尋職業需求導向的課程教學體系
通過對當前森林旅游行業發展的深度剖析,高校專業教師初步確定了與之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的應有導向———職業需求。相較于傳統的旅游行業,森林生態旅游的景區導游及游客的衣食住行相關服務工作,均需要其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森林資源及地質文化知識。由此,森旅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定位更加明晰。為滿足學生未來求職及個人發展需要,學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課程教學應以不同崗位職務內容為核心,合理安排課程及教學手法。專業教師應向學生傳遞“管理人才皆從基礎做起”“欲實現管理,必須掌握所管控事務的運行原理”的知識學習理念,強化課程教學中職業素養及崗位服務技能的培養。結合學校傳統旅游專業的教學優勢,森林生態旅游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可從旅行社相關的導游崗位服務及酒店相關的餐飲、客房入住崗位服務開始建設。森林生態旅游景點的導游崗位工作教學與旅游景點規劃教學具有一定共性,二者工作知識存在應用形式的區別。
(二)成功探尋學技并重的“雙師”教學模式
當前旅游行業發展瞬息萬變,不僅行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先驅意識,高校旅游教學的人才及師資力量培養亦要與之同步,探索發展要義,豐富人才見識與經驗。高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的課程教學特性明顯,其基礎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均需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當前多數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均實行了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為節省教師培訓時間,現多直接聘用企業專業人員協助教學,加強森旅課程實踐教學的開放性、實踐性與職業性。后期,學生前往企業實習時,也儲備了足量的內部工作知識,有效縮短了實習時間。此類教學模式的實施,能保證學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的信息技術及創新理念教學與當前行業發展同步,可使專業教師在知識傳授期間有效融合行業專業人士的行事理念,逐步優化自身教學思想,實現自我能力提升。
四、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開展策略
(一)優化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模式
森林生態旅游行業融合了林業與旅游的多項元素,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及教學方法應具有多樣性。近年國家逐步提升了對自然環境體系保護建設的重視,并制定了與之相關的“三步走”實行政策,高校森旅專業課程教學應追隨其腳步,更新自身教學標準,重新制定教學發展目標。過往的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與其他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區分并不明晰,基于此,高校森旅專業教師應從本專業核心服務入手,提升對自然資源、林業發展及相關農業知識傳授的教學配比,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延展與之相關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組織規劃等旅游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
同時,專業教師亦要拓展實踐教學的廣度與深度。首先,教師應加強課程教學的職業道德思想建設,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優先了解自身就職后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及應有的行動;其次,要加強課程標準與實訓標準的調和設定;再次,應聯合合作企業,將當前森旅行業應用的最新信息技術及新式管理理念及時添加到課程教學中。在實習實訓過程中,著重強化學生發展型個人素養的培養,提高其各項知識及技能的內化程度及學習效率。最后,高校應從綠色環保教育入手,強化學生生態旅游管理學習期間森林資源保護的相關意識。此階段教師亦可融入創新性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森林資源知識基礎,豐富生態維護思想[5]。
(二)啟用雙師模式完善實踐教學
在當前森林生態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多數高校的師生比例分配失衡,不能切實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求學要求。針對此類境況,高校管理人員應用應從師資隊伍建設入手,優化專業教師培養模式,逐步促成雙師型教育模式。管理人員應優先搜集當前專業教師學歷、年齡、職稱及教齡等信息,進而科學安排階段性定期培訓。此外,高校可邀請校企合作的企業專業人員蒞臨培訓課程進行指導,提升專業教師的行業信息了解度,完善其實踐及實訓教學需要掌握的教學知識與技能。培訓過后,專業教師可與企業教師共同制作雙師教育模式的應用教案,明晰雙方的教學側重,探討教學細節。在實行雙師教育模式之后,專業教師及協助教學教師可在對方主導課堂中進行補充講解。此類教育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促成自身多方面森林生態旅游知識的集成優化,還能使學生足不出校,實現對實訓及實習知識的初步了解。
五、結論
森林生態旅游充分迎合了當前社會人們對康旅的相關需求,將成為我國旅游行業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高校作為此類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相關專業教師應優先了解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現狀,分析高校森林生態旅游課程教學目標及內容,進而通過優化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模式、啟用雙師模式完善實踐教學、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等教學策略,逐步優化此類人才的教育培養,使其積攢更多社會競爭力,在未來的崗位工作中大放異彩,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參考文獻:
[1]林光輝,徐斌.“五經一緯”融通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2):41-42.
[2]熊玲玲.高職院校森林生態旅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以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24):187+189.
[3]楊華,劉瑩,劉迪.服務龍江特色旅游產業高職生態旅游專業群建設的若干建議[J].林區教學,2018(12):40-42.
[4]廉梅霞,張金榮,李鸝,等.高職生態旅游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森林生態旅游專業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2):169-171.
[5]屈中正,李蓉,鄭新紅.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調研報告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19,6(04):60-68.
(薦稿人:桑玉強,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副教授)(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