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
摘 要:新課程改革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英語寫作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逐步由命題作文開始向讀后續寫的方式轉變,可以說閱讀后續寫文章是一種新的學習英語的方式,也可以稱之為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將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有什么作用,教師該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讀后續寫教學呢?本文做了一些分析,僅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背景;高中英語;讀后續寫
引言:高中英語核心素養要求在教學中讓學生達到四個維度的共同發展,包括語言能力,即用英語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意識,意在拓展學生的國際眼界,培養愛國精神;學習能力即學習英語語言的能力和思維品質包括分析、推理、表達等。而讀后續寫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能夠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因為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要能理解文章,并對文章的內在思路進行分析,再進行合理的想象,最后利用自己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進行續寫,這就能從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來促進學生英語學科的學習。同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定要適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針對閱讀續寫教學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英語學科各個素養的提高。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的作用
讀后續寫教學活動有效地將讀和寫結合了起來,在完成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理清文章寫作思緒和脈絡文理,在此基礎上學生要展開合理的想象,對文本進行合理的續寫。這種教學方法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綜合能力,這種新穎的方式還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英語文化,引起學生的書寫興趣,鍛煉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一)鍛煉學生讀寫結合的綜合學習能力
首先,讀后續寫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這種教學方式建立在學生能夠有效完成文本閱讀的基礎上。通常,讀后續寫針對的是敘事性的文章,尤其是故事,這種文章具有相對清晰的情節和發展思路,學生要在理解所給文本內涵的基礎上,再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單詞、句式等基礎的英語語言知識,對文章進行合理地續寫,在這個過程中,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能力。
其次,讀后續寫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文本的續寫,需要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并且能夠運用詞匯、語法知識展開后續的寫作,寫作是對英語知識的一個輸出,屬于英語語言表達范疇,非常考驗學生的學習功底。而進行續寫的方式又不需要學生全篇獨立構思,讓學生的心理負擔不是很大,容易將后續故事寫出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最后,多讀多寫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后續寫的教學方式能夠彌補傳統英語教學中讀寫教學比較分裂的教學狀況,實現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讓學生能夠有效運用自己的基礎知識,并鍛煉思維能力,有效提高英語讀寫結合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提高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
高中英語寫作要求字數一百多個,對于學生的詞匯和語法知識考查比較全面,也是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弱項。有的學生看到題目不會表達或者僅有幾句話要說,完成的作文達不到字數要求,或者寫的文字跑題,不符合題目要求。這導致學生對于作文寫作沒有興趣或者有害怕寫作文的畏難心理。而讀后續寫跟獨立創作不一樣,前面已經給了故事的開端,還有一定的敘事順序,學生只要按著故事的后續發展將文本補充完整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寫作的難度,但是也并不影響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效緩解了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英語寫作的興趣。
另外,讀后續寫題目中給出的文本來源相對傳統寫作更為寬泛,包括生活、影視、文學作品等,內容豐富有趣,學生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來練習閱讀續寫,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挑選學生感興趣的、容易書寫的閱讀文本,從最基礎、較簡單的續寫開始入手。這樣更容易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提高學生練習閱讀續寫的積極性。
(三)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讀后續寫是在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讀是語言的輸入,寫是語言的輸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接收信息并在大腦中進行處理,進而整理出文本的寫作思路,接下來就是寫作,也就是語言輸出的過程。這一步需要學生能夠綜合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包括基礎的詞匯,語法知識如時態等,還有句式的選擇和使用,既要保證句子的正確性還要適當提高文采,并兼顧與前面給出文本之間的連貫性。整個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理解和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巧。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讀寫教學的策略分析
英語閱讀讀寫的文本范圍來源可以很廣泛,教師一定要利用多種題材的文章供學生進行閱讀續寫練習,并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幫助他們創造續寫的情景,啟發學生的寫作思維。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來說,對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應該體現在閱讀續寫教學當中,讓學生多了解他國的歷史、宗教、風俗等文化知識,能為學生在考試中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應對各種閱讀材料的考查。因為是對文本的續寫,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讓學生能夠構建相應的情景對文本進行續寫。
(一)豐富閱讀續寫教學的文本素材,注重學生的參與
一般來說較為簡單的閱讀續寫是對故事性文章的續寫,這種文本往往有著較為清晰、明了的敘事線索,只需要學生對后面的情景或結局續寫合情合理即可。但是,長期進行單一類型文本的續寫,會限制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教師應該利用多種題材的文本,豐富題型,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續寫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寫作能力,為高考中的文章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在閱讀續寫教學中的參與度,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情景,引導學生續寫文本的思路。
例如,教師在對故事性的文章進行續寫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故事編寫的環節,將學生進行分組,來共同探討故事走向,并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書寫,如果中間遇到詞匯方面的難題,教師可以予以幫助,或者讓學生利用詞典自行查找,這樣在情境中學生的思路更容易打開,續寫出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
題材方面教師還可以利用詩歌、歷史文章等,讓學生能夠鍛煉自己書寫語言的優美程度,并了解中國詩歌的表達與英語詩歌表達的不同。對于歷史類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這樣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將學科之間進行聯系,能夠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讓學生有話可說。如果文本的帶入行比較強,學生讀完之后并沒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影視作品對學生進行啟發,這樣既能增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還能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敢于想象,為自己的續寫增添色彩。而且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的語言表達思路,鍛煉學生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加強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表達
在英語讀后續寫的考查中,題目設定的用意不只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學生對于背景文化的了解決定了續寫的文字是否合理,英語的表達是否準確,而不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生搬硬套。教師在閱讀續寫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而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沿革、宗教信仰等又有較大的差距,對于這些知識的了解,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并能科學合理地續寫文章。有些文本可能不難,但是學生讀完之后卻不知道表達的內涵,更不用說寫作思路的構建,就是因為遇到了不同的文化表達,學生自己本身的經驗不能很好地幫助他理解文意。這時就凸顯了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Unite 4《History And Traditions》時,其中“Reading For Writing”板塊中介紹了愛爾蘭產生過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還介紹了埃爾蘭的畜牧業以及傳統的音樂和舞蹈以及優美的自然風光等。教師在講授之前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對于愛爾蘭歷史的了解,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或者通過影視劇等,了解愛爾蘭的風俗和傳統歷史文化,包括其獨立過程以及教育的發展歷程,悠久的語言文化,音樂和舞蹈文化等,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了解的愛爾蘭傳統和風俗對文章進行續寫。不僅能促進學生對于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主動了解國外歷史,積累寫作素材,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續寫能力,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完成了學科之間知識結合的過程,無形促進了學生各學科綜合素養的提高。
(三)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路引導,重視思維能力培養
學生在完成閱讀續寫時,需要對前文進行理解分析,對于故事情節進行梳理或者對于詩歌內容和表達情感進行共鳴,抑或是對歷史進行推理假設等,不管哪種續寫方式都需要學生在思路上具有連貫性,讓續寫的內容與之前的文本能夠很好地銜接起來,讀來像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不出現前后脫節或者思路不一致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續寫教學時,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啟發,通過提問等方式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引導,讓他們通過老師設置的問題思考自己要續寫的方向,再利用自己的知識積累流暢地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寫作思路和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
結束語
綜上,高中英語閱讀續寫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綜合鍛煉自己的讀寫能力,豐富的閱讀材料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多讀多寫能使他們靈活運用英語進行表達,而且續寫文本還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都利用學生英語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續寫的情景,盡量利用多種題材鍛煉學生的續寫能力,還要注重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的學習和培養,能夠讓學生在續寫時更好地理解包含英語文化相關文本的含義,在頭腦中構思寫作,而且有話可說。最后閱讀續寫中,思路的連貫性也很重要,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使續寫的文章與所給的文本渾然一體。
參考文獻
[1]葉輝.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0(27):60-62.
[2]王瑞楠.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生英語,2020(36):26.
[3]胡利平.關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0(3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