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江群
摘 要:本文就目前如何在高中教學中培養(yǎng)文化意識,做了一些實踐探究。希望針對目前問題找到一些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策略,真正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文化意識; 培養(yǎng)實踐; 主題 ;思維
引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把“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把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教育部,2018)。還強調,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它的培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教育部,2018)。文化意識比過去更豐富,更強調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和要將文化知識內化為修養(yǎng)并形成品行。因此在高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其他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一樣重要。在課堂上我們借助語篇對如何培養(yǎng)文化意識做了一些探究,在這里筆者整理了一下實踐心得。
一、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高考指揮棒、語言環(huán)境和舊教材編寫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們高中英語教學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還是落實的不夠充分,在課堂上還存在著幾個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文化意識教學內容的標簽化和狹義化。
語言建構了語篇,語篇中又傳遞著文化信息,但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處理語篇時把重點放在詞意、句意、語法和應試技巧上,輕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所謂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只是一個標簽或者簡單帶過,并沒有去挖掘主題意義下語篇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另外一些教師對文化理解有些狹義。文化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文化包含飲食、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主要包含哲學、語言、文學、文化、藝術、科學、風俗習慣,也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梅德明、王薔,2018)。而很多教師對文章的解讀更多地停留在了解一些物質形態(tài)的方面,而沒有去挖掘更深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把文化知識內化成一種文化修養(yǎng)。
(二)文化意識培養(yǎng)教學手段的模式化。在課堂上,當一些文化符號或文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時候,教師主要是介紹內容,或者視頻展示,所以學生對文化知識很多就停留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并沒有把知與行合一起來。文化意識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目標是學生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文化自信、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而素養(yǎng)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根據(jù)已有的能力和判斷作出的調整和適應,是一種能力的遷移。教師未能引導學生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認識,并將其升華為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選擇(喻侯林,2019)。也沒有充分認識到需要各種活動和任務去把知識外化成行為,真正影響到學生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和行動。
(三)英語教師的本位思想比較嚴重,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教學內容忽視中華本土文化。在英語課上很多語篇大多介紹英語國家或其他國家的文化,所以教師滲透更多是其他國家文化的一些現(xiàn)象和行為習慣。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既然我們掌握了英語這門國際通用語,那么我們更應該利用英語這個媒介把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給推出去,這是我們當代年輕人應該有的勇氣,而隨著我們國家的發(fā)展,中華文化也將會成為我們的底氣。
2.文化輸出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動。說到文化知識,不僅是學生,有的教師對其也是一知半解的。而文化是共通的,英語學科里面涉及文化的部分很多是與其他學科密切相關的。比如如果要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就要借助政治、歷史和語文等學科的知識,需要多科老師共同去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不是單一把英語學科剝離開來。所以高中英語教師要經常與其他學科老師一起合作去激活所學知識,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另外,教師個人對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教師個人的教育背景、生活閱歷、認知方式以及老師的在語篇教學中與學生的這種互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息息相關。如果一個老師他拘泥于自己的知識,不愛學習也不愛溝通,又沒有及時的反應能力,那么他對學生這種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學生價值觀的養(yǎng)成都是具有一定負面作用的,是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的。
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
(一)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主題去探討和展開活動。
2017版的課標在建構課程內容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體性,新的課程內容包含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幾個方面。起引領作用的是三大主題,即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語篇是主題的載體,又傳遞著文化內容。所以在教學中去探究語篇主題意義就是看重它的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社會、自然等問題和他們之間的關系。比如人教版舊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話題是Friendship,它屬于人與社會中的人際溝通主題群,那么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去掌握這個單元的文化價值。沿著這條主線,我們可以去分析語篇,然后借助語篇來分析結構,掌握語言知識和相關的文化知識來進行課堂活動的組織。新教材必修一第五單元,單元的話題是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屬于人與社會的主題。能對別人談論漢字的發(fā)展這就是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高一學生讀后能在口頭和書面交際中準確理解和敘述這些文化符號以及話題意義就是一種學科素養(yǎng)的生成。
(二)思維品質促進文化意識培養(yǎng)。
思維品質能幫助提高語言能力,也能促進高中課堂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各國文化,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尊重其多元性,分析不同背景,比較中外的異同,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沒有正確的思維,學生會在交際中受到影響,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就不會深刻,考慮事物的角度和表達,就不會準確。思維品質的四個層面包含辨別與分類、分析與推斷、概括與建構和批判與創(chuàng)新(教育部,2018)。在思維品質的從低階到高階的活動開展中,學生的文化知識會豐富,價值觀也會得以修正或養(yǎng)成。在人教版英語必修五第五單元語篇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中,教師做了以下設計。首先處理新聞的大意和文體特征,然后結合主題,設計了以下思維活動。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會獲獎?具體做了什么?學生就會去觀察和歸納,主人公Johnson做了三步。第一步撥打急救電話;第二步尋找到急救材料毛巾和繃帶;第三步按壓胸口止血直到救護車到來。第二個要求學生找出一些形容詞去描述一下主人公。學生推斷出勇敢的、熱心的、反應快的等詞。第三個思考對比Johnson,你在面對同樣情況下也會這么去做嗎?他們真的就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一些學生說自己會去幫忙;但是更多人搖頭,說他們會幫忙打120,不會去急救。第四個問題為什么不幫忙呢?有的同學說害怕、有的說自己暈血、還有說不知道急救知識不敢做。教師就追問難道你就看著人家傷口惡化危及生命?從道德上我們要不要幫忙做些什么?很多學生說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做。這時主題就凸顯了,多學習急救知識能去幫助到別人。通過對比自己學生明白急救知識的重要性,懂得勇敢去幫助別人能讓社會少些傷害,多些美好。學生之后在學習更多的急救知識時候就真誠多了,因為他們大多都是有著積極人生觀的孩子。在知識遷移環(huán)節(jié)和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他們還提出寫信給校長要求學校做一個相關的急救知識的培訓。所以正確到位的比較、分析、歸納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語篇傳遞的意圖、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有效的總結和反思有助于形成新概念。這種在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碰撞和積極探討中學生認知會被催化、被感知、被轉化為一種更加向上的理念和行為準則。
(三)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
當高中教師空泛講解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觀念或良好品格,學生很難從心接受。那么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語境,追溯本源。2020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影響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在高三最近醫(yī)療與健康的話題復習中,教師就對這個人與社會的主題做出了以下一些有效的設計。首先詞匯輸入,用思維導圖回憶起與疾病、癥狀、治療、還有病因的相關詞,學生很容易會提到新冠肺炎。在此基礎上去激活學生有關新冠肺炎的這個疾病的癥狀、確診或治療有關信息。教師設問中國在年初對新冠肺炎抗爭當中取得階段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中國速度,就是快速的大面積的檢測,及時的追蹤,封鎖一個城市等。這時教師拋出了中國日報一篇中國的兩位抗疫專家鐘南山院士和張文宏教授對防疫勝利的總結報告。他們提到了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就是通過各種媒體手段向公眾傳播疫情知識和防疫要領。教師就讓學生談論他們學到的,學生會說到戴口罩、勤洗手、待在家等。在教育很重要師生達成一致后,追問其體現(xiàn)了哪些政治觀點,有人就答出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然后教師問知識和行動要統(tǒng)一起來古人把這稱為什么?還真的有學生提到了知行合一。這也正是教師想傳遞給學生的。語篇還強調了中國文化的勝利,學生討論出了中國人的奉獻精神、體制的優(yōu)越性、萬眾一心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了驗證,教師放了一段中國科學院王辰院士在兩會期間的一個報道,在聽完文化決定命運、新冠肺炎的勝利是文化的勝利之后,學生確實感受到優(yōu)秀文化對生活的影響。這些相信政治、歷史和其他科也提到過,因為立德樹人總目標一致。學生通過視頻看西方疫情下民眾和政府態(tài)度,再對比我們就自然感受到我們的國家的偉大、人民的可愛。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再通過人民日報做了一個抗疫的視頻—This is China,達到了高潮。所以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要跟我們的身邊事聯(lián)系起來。講究用事例說明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英語思維,所以高中教師要在平常多閱讀,從英語的角度多收集與英語有關的語料,學生真的會感興趣會有代入感。學生復習到了語言知識、深化了單元的主題,同時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新的課程標準帶來了高考考試內容的改變,比如一些省份加上了讀后續(xù)寫和概要寫作,這些都用來檢測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以緊跟新的課程標準,在課堂真正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我們教師必須做到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梅德明、王薔.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喻侯林.2019.基于語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 [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52-56
本文為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在語篇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探究”(CL2019KT040)階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