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吳紅 冷士良 趙燕 蘇曉麗












摘要: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舉措。新教師培訓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重要環節,新教師職業素養提升更多地要依賴于校本培訓。本文通過調研江蘇省新教師校本培訓現狀,了解新教師培訓需求,不僅可以優化培訓方案,提高培訓效果,同時可以使得省校協同分工開展高職新教師培訓,節省培訓資源,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和實施新教師培養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新教師;校本培訓
新教師培訓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重要環節,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職業院校落實“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具體體現。近年來,江蘇省教育廳依托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中心,對全省高職新教師開展培訓,具體包含新教師崗前培訓和新教師職業素養提升項目等,同時,各高職院校也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新教師培訓方案并實施。美國教育學者布什(R·N·Bush)認為“一個教師頭幾年的教學實踐對他今后能夠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響,對支配他以后40多年的教學生涯的教學態度有重要影響,而且決定他能否在教學領域持續教下去。”由此可見,新教師面臨著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入職培訓是教師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雖然新教師培訓有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安排與指導,但由于省級培訓時間、培訓項目有限,且有時與新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有沖突,因此,新教師職業素養提升更多地要依賴于校本培訓。本文以江蘇省高職院校為例,調研新教師校本培訓現狀,通過現狀調研分析校本培訓具體狀況,了解新教師培訓需求,不僅可以優化培訓方案,提高培訓效果,同時可以使得省校協同分工開展高職新教師培訓,節省培訓資源,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和實施新教師培養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一、調研設計
(一)問卷設計
通過閱讀大量有關高職新教師培訓研究方面的期刊文獻資料及碩博論文,并結合高職教育特點設計了問卷,問卷初稿形成后,在本高職院進行了小樣本的預調研,隨后修改,最后形成正式調研問卷。
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稱、從事教學的學科類別、入職學校的屬性、入職所在高職院校從教的年限以及入職所在高職院校從教前身份共7個方面的個人信息。
第二部分是有關校本培訓的內容情況調研,包括參加培訓的內容、對各類別培訓內容的滿意度的調研。
第三部分是對校本培訓總體滿意度調研,包括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師資、培訓期滿考核指標的滿意度等方面的調研。
第四部分是對新教師培訓改進建議調研,采用半結構化的調研方式。
(二)調研實施和樣本概況
調研采用網絡調研的方式進行,通過問卷星設置問卷鏈接地址,在全省高職院校抽取不同規模、不同學科性質的高職院校10所,每所高職院校發放30份問卷,為了保證填答質量,通過運行時間控制填答質量,在問卷星填答問卷過程中有時間統計,回收問卷數據時,刪掉填答問卷時間過短的樣本,最后回收有效問卷225份。具體樣本概況如表1所示:
二、數據分析
首先通過問題“您入職所在高職院校后是否參加過本校新教師培訓”刪選參加過校本培訓的教師調研,去除沒有參加校本培訓的樣本。所有分析數據都基于參加過校本培訓的基礎上調研。
(一)新教師校本培訓專題參與情況及滿意度調研分析
根據訪談調研高職院校人事部門選取了新教師培訓內容構成,主要包括高職教育理念與國家政策、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設計、學生教育與管理、校史校情與學校政策制度、校史校情與學校政策制度、教科研項目申報與能力培養、教師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知識更新與實踐技能共9個方面的專題調研,主要調研新教師是否經歷過這9個專題的培訓以及本人期望選擇的專題。通過調研發現這9個專題都有不同程度的被高職院校用于新教師培訓,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培訓專題依次為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高職教育理念與國家政策和課程與教學設計。新教師自己選擇比較重點的內容是課程與教學設計(71.11%)、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57.78%)學生教育與管理(46.67%)。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進一步分析高職院校教師對各培訓主題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僅有少部分教師在新教師階段沒有受到這4個專題的培訓,分別是校史校情與學校政策制度(8.89%)、教科研項目申報與能力培養(2.22%)、職業生涯規劃(6.67%)、專業知識更新與實踐技能(6.67%)。此外非常滿意排在前三位的培訓專題是教師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53.33%)、高職教育理念與國家政策(51.11%)、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48.89%)。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二)新教師校本培訓總體滿意度調研分析
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師資、培訓結束考核指標這四個方面調研高職教師對對培訓的總體滿意度,結果發現近半數的高職教師表示非常滿意,僅僅少部分老師不太滿意或不滿意。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進一步調研高職教師參加校本培訓方式情況如圖1所示:在六種培訓方式中講座這種培訓方式最常見,其次為觀摩示范課堂和研討會。對“擔任新教師培訓的授課教師最適合的人選”調研統計發現95.56%的教師認為“一線教學能手”擔任新教師培訓師資,其次選擇是行業企業專家和知名高校專家學者,具體情況如圖1、圖2所示。
(三)新教師校本培訓不足之處調研
調研本校新教師培訓存在額主要問題,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反應問題主要集中于培訓機會少且周期短(44.44%)、缺少培訓激勵機制(35.56%)、培訓方式單一(26.67%)這三個方面,其他方面如培訓方式單一、學校培訓缺少總體規劃等也有少部分教師反應這些問題,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四)新教師校本培訓階段遭遇困難調研
第四部分調研新教師在培訓期間遭遇困難情況,通過數據分析有57.78%的新教師反應培訓面臨最大的困難是教學任務重,其次的困難是不了解學生學習(40%)和不熟悉教學內容(31.11%)。具體情況如表6所示。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高職院校校本培訓提供的專題內容與新教師個人意愿側重點有差異。所調研的高職院校對新教師培訓基本上都提供了高職教育理念與國家政策、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設計、學生教育與管理、校史校情與學校政策制度、校史校情與學校政策制度、教科研項目申報與能力培養、教師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知識更新與實踐技能共9個方面的專題培訓。但是新教師比較側重于課程與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學生教育與管理、專業知識更新與實踐技能、教科研項目申報與能力培養等5個方面。
(2)新教師校本培訓總體滿意度較高,但是對待具體培訓方式選擇存在差異。在諸多培訓方式中,講座、觀摩示范課堂、研討會等方式也深受教師們喜愛。對擔任新教師培訓的師資選擇方面,更多的新教師希望本校一線教學教育能手擔任培訓導師。
(3)有關新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調研發現存在如下問題: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師資不強、與省新教師培訓內容重復、學校培訓缺少總體規劃、培訓機會少且周期短、培訓效果不理想、缺少培訓激勵機制
(4)高職院校教師在新教師校本培訓期間遭遇困難主要有教學任務重、不了解學生學習、不熟悉教學內容、融入學校困難、與領導溝通困難等五個方面。
(二)建議
(1)高職新教師培訓要省校協同。省高職師培中心對高職新教師開展的培訓項目有新教師崗前培訓和新教師職業素養提升培訓等,這些項目有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效果等,同時高職院校對新教師培訓也包括相應的內容,應該根據省高職師培中心和高職院校各自的優勢與特點,省高職師培中心和高職院校在新教師培訓上的側重點及分工安排。
(2)重點要優化高職新教師校本培訓方案。新教師培訓關系到高職院校師資質量,高職院校人事部門是新教師培訓的執行者、管理者、考核者等諸多角色。應該新教師培訓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系統性分析與考慮,研究新教師入職3年內(依據教師職業生涯理論),要完善新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體系,優化實施路徑,提升新教師培訓成效。
(3)關注培訓成果轉化。培訓的最終目的是新教師把培訓學到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能夠有效地轉化到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和科研工作中。因此,高職院校人事部門要關注培訓成果高效轉化的途徑、方式方法。
總之,將新教師培訓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整體性分析與考慮,構建完整的新教師培訓內容體系,形成省校協同、分工合作的高職新教師培訓格局,優化新教師校本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提升新教師培訓滿意度。從而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推動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露,王亞南,林克松.高職新入職專業教師培訓現狀、需求及建議[J].職教論壇,2015(14):8-13.
[2]徐國慶.從項目化到制度化: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培養體系的設計[J].教育發展研究,2014,34(5):19-25.
[3]王斌,鐘慶文.高職院校新教師職業素養培訓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6):30-32.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省校協同背景下江蘇高職新教師校本培訓優化研究(D/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