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要:本文擬從“課程+中國文化+思政”這一建設思路出發,分析并闡述中國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必要性,探討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操作路徑,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課程思政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應用型院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認知和理解不同文化,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和技巧實現有效溝通。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在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浪潮中,從專業課程中挖掘文化因素,進行思政教育,跨文化交際教學無疑是最為合適的陣地。
1. 中國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必要性
筆者發現,上海的國際化給英語專業學生提供了諸多跨文化交流的機會,但學生在表達或介紹中國文化時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即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嚴重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而現有跨文化交際課程也多是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對中華文化的介紹較為粗略。此外,大學生的思想尚不夠成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和思潮的影響,造成文化身份的模糊感。由此可見,挖掘現有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適時適量加入中國文化介紹,對比中西文化,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 中國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路徑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三方面融入中國文化,進行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2.1 教學內容上,滲透中國文化,培養文化自覺
本國文化知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掌握了中國文化知識,才能自如地向外國人傳遞中國文化信息,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然而如今的大學生知道“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卻未必說得出中國的八大菜系;他們慶祝“萬圣節”和“圣誕節”,卻未必知道端午節的由來。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培養大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挖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中國文化精髓,在學生了解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引導,進而實現課程思政的價值塑造和思想引領作用。例如:(1)在講解“文化身份”時,給學生播放《厲害了,我的國》視頻片段,讓其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發展和成就并交流觀后感,激發其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2)在講授“言語交際”時,和學生分享疫情期間中國援外物資上的寄語。中援日:青山一道,同擔風雨;中援韓:歲寒松柏,長毋相忘;中援法:千里同好,堅于金石……堪稱環球詩詞大會。學生在理解“言語交際”概念的同時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培養了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在講解“文化模式的四要素之一 ——價值觀”時,讓學生回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并翻譯成英文,教導學生不僅要把這些價值觀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引入中國文化,進行思政教育,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家國情懷。
2.2 教學方法上,對比中西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通過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學生不僅應充分了解本國文化,樹立文化自覺,還應熟悉西方文化背景,培養國際視野。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深刻理解本國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研究主題,如中西節日文化對比、中西思維方式對比、中西時間觀念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對比、中西建筑風格對比等,讓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并匯報研究成果。學生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其他話題,比如曾有一個小組的研究主題是“以亞馬遜和淘寶為例比較中美電商平臺”,令人耳目一新。各小組通過查閱資料與歸納整理,不僅圖文并茂呈現了中西文化差異,還探討了差異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中西文化,另一方面也學會了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文化差異。筆者在授課時也會有意識的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例如在講到西方的“個人主義”時,以中西方應對新冠疫情的不同表現為例,帶領學生把西方個人主義和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社會主義制度、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2.3 教學手段上,利用網絡資源,拓寬文化視野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浩瀚豐厚,傳統線下課堂難以言盡其詳,線上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則彌補了這一不足。筆者在開學第一課的課程介紹中就向學生推薦了中國文化有關的國家精品慕課,如《英語漫話中國文化》、《東方遇見西方—跨文化交際之旅》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還向學生推薦了跨文化交際相關的影視資源,如著名導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此外,筆者還利用Blackboard、釘釘、微信等線上平臺與學生分享時事熱點,如新冠疫情中美應對差異,美國“黑命貴”運動,李子柒火爆YouTube等,組織學生討論,引發學生思考。豐富優質的網絡資源對課堂學習形成了有益的補充,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3 結語
如何將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仍需要深入探索和不斷實踐。“課程+中國文化+思政”這一建設思路既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時代選擇,又是完善我校跨文化交際課程建設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在這一建設思路的指引下,教師將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與價值觀的塑造和引領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本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愛國信仰,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承者和傳播者。
參考文獻:
[1]郝然.論《跨文化交際》雙語教學中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尊重[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87-91.
[2]李海燕.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科技視界,2019(28):113-114.
[3]梁惠梅.中國文化融入: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基點[J].文化與傳播,2019(2):44-47.
項目名稱:中國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思政教學研究(z200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