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摘要:眾所周知,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黃金時期。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領頭羊”,班主任既承擔著對班級的管理工作,又肩負著塑造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的重任。班主任要重視學生品德、道德等的綜合發展,其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品德和道德的關鍵人物。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將德育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德育氛圍的影響下逐漸成長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還要不斷強化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良好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問題;對策
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是我國基礎教育的目標,而中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對學生未來走向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強化中小學德育工作是落實基礎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當前的中小學德育工作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抑制了德育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優化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措施進行探討。
一、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德育活動的主要發生場所在學校,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學校德育目標制訂忽視現實性和層次性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現有的品德水平是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2]。現實生活中,學校德育目標的制訂沒有很好地結合現實,過于理想化。這體現在我國中小學階段的德育目標上過于重視德育對社會的價值,輕視甚至忽視了個人本位,忘記了人的主體特性。德育目標的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導致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雖然重視學生的共同特性,但也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德育目標設置太過宏觀,無法因材施教,這弱化了德育的層次性。教師在教授德育課程時沒有考慮學生的現實情況,只是單純依賴教材進行講授,雖然教材是德育內容的主要載體,但是如果只是完全按照書本內容進行講授,就會忽視教育目標的現實性與層次性。
(二)學校實行灌輸型德育
當前中小學的德育,主要是依靠思想品德這門學科。教師在上這門課時多采用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老師上課就勾畫知識點,然后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從而達到應付考試的目的。這樣的做法導致學生認為學好思想品德課只需考試前瘋狂背誦,考試時生搬硬套記憶內容,就能得到高分。灌輸型教學、機械式記憶不但剝奪了學生學習的快樂,而且把學生當成一個個容器,機械地灌入考試要考的知識點。更為嚴重的是,學生長期在這種機械枯燥的學習方式的浸泡下,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導致學習后勁不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學生越上了高年級學習越困難)。德育是對人的一種教化,中小學德育課程實行機械灌輸,違背了德育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二、基于立德樹人的中小學德育工作策略
(一)在中小學德育中融入愛國教育
中小學德育工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非常有必要,其能夠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使學生擁有一顆愛國之心。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首先,學校需要營造濃厚的愛國教育氛圍,在各學科教育活動中鼓勵教師滲透愛國教育,并定期開展愛國教育實踐活動,在無形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學校要在愛國教育工作中寓情于史、寓情于景、以情感人,讓學生了解一些偉人、愛國人士的生平事跡,引導他們意識到當前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鼓勵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為將來服務社會積蓄能量。最后,教師需要合理運用網絡,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傳至學校網絡平臺,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愛國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一些主題班會活動,為學生展示一些愛國影視作品、圖片等,讓學生充分感悟愛國精神,并立志將愛國精神落實到生活點滴小事之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在中小學德育中引入感恩教育
孝和忠屬于德育的核心內容,“孝”主要體現出“孝悌出于天性”的孝敬之心,“忠”主要體現出“士不居官終愛國”的思想感情,孝和忠是相輔相成的,均建立在濃烈的“愛心”之上。由此,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學校需要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擁有一顆愛祖國、愛父母、愛親人、尊敬他人的心,學會孝和忠,繼承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首先,要讓孝忠文化德育活動順利開展,就需要校本教材作為支撐。校本教材要把“孝忠文化”作為主題,在內容編排上要滿足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包括綜合實踐活動、古今典故等,引導學生遵守日常的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做到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在社區做一個好公民,在家里做一個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其次,要在各學科教育活動中滲透孝忠文化、感恩教育,讓課堂教學活動成為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孝的內涵、忠的做法。比如,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育人功能非常強的學科,教師可以在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滲透孝忠文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孝忠教育素材,讓學生通過學習現代偉人的孝忠事跡、孝忠故事,來全面、深刻地了解孝忠文化。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所包含的體現孝忠文化的故事較多,語文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孝忠文化教育的素材。每個人都是孝忠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所以學校需要在各學科常規考評中融入孝忠教育內容,以提高各科教師參與孝忠教育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孝忠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升華學生的心靈,將學生培養為有孝心、有道德的人。除此之外,各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孝忠教育時,需要多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規則意識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做人與生活,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成長。
(三)開展實踐活動,傳遞德育正能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標準,無法通過實踐的檢驗都是不真實的學問。所以,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社會意識,推進學生全面發展。社會需要全面性綜合人才,學校需要根據該需求將學生培育成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人才,班主任和校領導應該重視實踐活動,積極開展活動,豐富活動形式,利用學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幫助。在校園中開展各色各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合作意識,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可在校園中開展“學習民族英雄、爭做時代楷模”的演講比賽,主題為“道德”,讓學生能夠與時代為人隔空對話,幫助學生了解時代偉人的英雄事跡和情感生活,學生通過在講臺上聲情并茂的演講,扦發對偉人的敬愛和自身的感悟,通過演講強化記憶,總結經驗教訓,為祖國的未來不懈努力。也可根據當代社會的熱點問題開展辯論會,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抒發自己的感想和觀點。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在周末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瞻仰革命遺址.掃墓,愛心獻血、環保衛士、小小交通疏導員等,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過程中體會社會正能量,幫助學生在校園活動中茁壯成長。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重視中小學牛德育教育,班主任應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以身作則,不斷強化自身修養和道德水平,完善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成為學牛學習的重要榜樣和標桿..還可開展各類班級活動、校同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幫助學生存實踐過程巾切身感受,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章樂.論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20(06):1-7.
[2]冀曉萍.《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專家解讀[J].人民教育,2017(18):48-52.
[3]麻超,潘麗君,吳雪,劉玨,郭年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6,26(01):19-23+27.
石室聯中蜀華分校 6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