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摘要】小學階段的科學科目去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更是提高教師教學素質的途徑,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跨學科教學的融合教育,這些都對提升教師的素養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科技活動;科學;教師;素養;提升
引言
本文主要從小學科學教師日常工作實際出發,探尋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組織科技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組織管理方式、科學技術方法對提升教師素養的重要作用,以及增強教師教學能力、發揮科學教學品質的策略方法。
一、科技活動組織對小學科學教師素養提升的現實意義
小學科學是一個在整個小學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科目,雖然用的課時數不是最多,但是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開拓創新的品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宏觀看待事物的習慣。科學科目包羅萬象,無論是最基礎的人文知識還是比較抽象的物理化學,在小學科學科目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教師在根據教材展開教學的時候一般不僅僅只是給學生講述課本上的內容,更多的時候還會補充課外豐富的知識,讓學生對科學這個科目展開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不斷催促自己去了解一些課外的知識,以保證學生正常的上課需求。而且小學科學的教材內容包含特別多,不僅僅是物理、化學、數學甚至是天文和傳統的知識,開展小學科學的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多學科教學和跨學科融合的現實實踐,教師不光需要高超的教學技藝,更需要教師跨學科教學的經驗和思考,特別是其中的科際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極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科際動手能力,對培養教師的實踐技能和教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二、通過科技活動提升教師素養
(一)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的訓練
科技活動的開展一般都需要到科技場所或者是學校實驗室去進行,至少也是在班級內開展小實驗,其中也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開展合作,或者是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這些都需要教師具有極其深厚的組織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活動開展的有序,學生也能真正在其中學到知識。倘若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有效組織,那么學生的活動過程就會變得無序,活動也不會達到教學目標。因此,組織科技活動就是對教師組織管理能力的鍛煉和培養。
比如說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土壤的秘密”的時候就可以組織學生去親自去校園里的花園旁邊挖土,進而帶領學生去實驗室觀察土壤,指導學生記錄觀察報告,然后在開展教材內容的學習。在這其中,需要教師組織學生有秩序的到花園里去選取土壤,然后到實驗室觀察。教師需要提前給學生講清楚規則,以及在實驗室觀察土壤的試驗規則和注意事項。教師還要給學生提前講述觀察報告改怎么寫,以及觀察的試驗記錄。還要給學生分好學習小組,以及組內分工,以便于學生展開試驗時層層推進,富有秩序,無論是在實驗觀察前還是在試驗觀察之后都能井然有序,讓學生獲得第一手信息來源的同時鍛煉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讓教師逐漸提高自己的素養,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從容不迫,手到擒來。
(二)跨學科教學能力的提升
因為小學科學這個科目包羅萬象,是將很多科學知識雜糅在一起,卻又在其中凸顯某種條理和邏輯性,且用詞和配圖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其中也體現了循序漸進的編輯方式。由于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做背景,不僅僅包括化學、物理等偏向理科的內容,還需要傳統的文化知識和極高的文化素養。因此科學科目的教學需要教師極高跨學科教學的功底,從而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能夠既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科學知識學習的順序循序漸進的開展教學,又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實現完美的融合,從而實現跨學科教學。
比如說教師在講述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小學科學課本的時候,第一單元就是關于地理的知識《土壤與巖石》,第二單元是關于生物的知識《種鳳仙花》,第三單元是關于化學的知識《周圍的空氣》,第四單元和第五單元是關于物理的知識。這一系列的內容就是各個科目的結合教學,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及時更換自己的教學思路,用豐富優美同時富有思考的語言給學生講述,在科目之間教學轉換的時候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師在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之間講述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說“同學們,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地理的知識,認識了土壤,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突土壤的作用是什么?是的,我們可以用土壤來種東西,比如說土豆,或者是牡丹花,或者是我們這節課的題目——種鳳仙花。接下來,我們就進入鳳仙花的學習,觀察鳳仙花是怎么在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又有什么樣的特點。”這樣的話就把地理與生物的知識完美的串聯起來,從而增加課堂的流暢度,實現跨學科教學的順利開展,鍛煉教師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和素養。
結束語
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的時候盡量按照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也要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得到發展,提升素養,與學生一起成長,逐漸變成能夠妥善安排活動、科學展開教學、讓學生獲得真實進步與成長的優秀教師。
參考文獻:
[1]許春良,劉國良.基于問題引領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