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選取貴州省內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貴州師范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從受眾對媒介接觸、媒介參與使用、媒介信息理解、媒介判別能力這四個維度分析貴州省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情況,采用交叉分析、相關分析、卡方檢驗等統計分析方法,得出貴州省大學生媒介接觸存在休閑娛樂為主的傾向,絕大部分大學生主動質疑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弱,容易被網絡環境影響,對網絡信息信任度不高,相信傳統媒體并愿意從中獲取信息等現象,最后提出幫助貴州省大學生提升媒介素養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138-03
1933年,F·R·列維斯、丹尼斯合著的《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提到“媒介素養”,該詞最早在英國誕生,對它的描述及界定,國內外研究者有一系列的貢獻。英國的大衛·帕金翰認為媒介素養是使用和解釋媒介所需的知識與能力;美國的媒介素養研究中心指出它是一種能力,是受眾對大眾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與思辨等能力[1]。從1997年開始,國內學者對媒介素養的內涵作了相應的描述,如彭蘭把公眾媒介素養延伸為媒介使用、信息生產、信息消費、社會交往、社會協作及社會參與等六個素養[2];白傳之用四個一級指標(媒介接觸量、媒介知識量、媒介理解力、媒介應用力)來評價媒介素養[3]。從國內的研究者們研究內容來看,對媒介素養教育以及特殊社會群體媒介素養的研究從未間斷,其中對特殊社會群體的研究絕大部分放在對教師、青少年、公務員、大學生等身上。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最近的就有馮軍偉、高菁兩位學者就膠東地區大學生媒介素養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新媒介與大學生的學習觀、價值觀、生活觀方面的建議[4]。如今,大數據技術發展,移動終端普及,信息大爆炸,社會呈現出媒介化進程。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和建設者,是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使用新媒體尤為廣泛、頻繁。因此,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西南地區,貴州省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應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教育指導,因此筆者選取貴州省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校——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調查。隨機發放350份問卷,有效問卷317份,有效率為91%,采用相關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一、貴州省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通過查閱文獻,綜合國內學者對媒介素養的描述,本文分別從大學生對媒介接觸、媒介使用參與、媒介判斷能力、媒介信息理解[5]這四個維度分析貴州省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一)網絡帶來獲取信息和生活的便利,休閑娛樂與學習并行
從媒介接觸維度看,網絡是大學生群體日常接觸媒介類型的榜首,32.2%的被調查大學生選擇了網絡,其次是電影,占21%,這與大學生生活學習單一性有關,除了網絡外,電影能給以學習為主的單調生活增添樂趣,經訪問,在貴州師范大學附近就有影院,還有的學生通過網絡觀看電影,傳統媒體如電視、書籍共占33.1%,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之一,由此可看出大學生有深度閱讀的習慣,接觸極少的是報紙、廣播、雜志等媒體,共占13.7%。從媒介消費情況來看,大學生每月在媒介上的花費在50~100元的人數最多,占49.84%,而該區間兩端的人數各占1/4左右,可知大學生每月在媒介上的花費普遍不高,與當前寬帶資費低,使用社交軟件可代替即時通話有關。把大學生媒介花費情況與每月不同的生活費做卡方檢驗(Χ2=36.412***),結果表明每月不同的生活費與大學生媒介花費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地說,生活費在3000元以上的高消費大學生每月在媒介上花費基本在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低消費大學生每月媒介花費都在50元以下,生活費的不同影響著大學生在媒介使用上的費用。生活費高的大學生在媒介上的花費要比生活費低的大學生高,說明大學生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后,會有精神需求。屬全國西南腹部的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生對接觸媒介的目的選擇按多到少的次序是休閑娛樂、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社交溝通、科研需要,占比分別為24.9%、24.5%、21.1%、20.5%、9%,接觸媒介的目的以休閑娛樂和學習為主。從媒介接觸頻率的相關性分析,受眾每天上網時間與性別呈顯著負相關,即男生上網頻率多于女生;受眾每天上網時間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年齡越大,每天上網花費時間越長。從媒介接觸內容偏好情況分析,當地大學生使用媒介獲取的信息偏向娛樂化和便利生活,主要為了獲取休閑娛樂和生活服務信息的調查者居多。
(二)媒介資源利用意識強,主動質疑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弱
從媒介使用參與維度出發,分析受眾對媒介反饋糾正能力,得到受眾在對媒介信息產生懷疑時,有7.3%的人選擇不予理會,想要搞清楚真相的有13.6%,有0.3%的人從未懷疑過信息真假。這說明大學生群體即使對信息產生了懷疑,主動反饋糾正的人不多,表明大學生主動質疑、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比較弱;但加上條件“取決于信息的發表渠道”和“取決于信息的重要程度”,選擇核實信息的真相就達到了78.9%。對所接觸的信息產生懷疑,受眾會思考信息本身的重要性和發表渠道,選擇查清楚真相,表明大學生受眾具有一定的質疑、分析意識,也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分析大學生媒介選擇利用,有40.7%的被調查對象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幫助時會選擇借助媒體,看情況選擇是否借助媒體的占53.3%,完全不會借助媒體的只有4.4%,而1.6%的選擇不知道。目前,主動利用媒介資源的大學生比較多,從側面反映出大部分大學生的媒介資源利用意識強,通過媒介為自己發聲,使用自己擁有的話語權,是非常值得贊揚的現象。
(三)媒介信息理解憑經驗較主觀,容易被網絡環境影響
從媒介信息理解維度出發,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手機網民規模為9.8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7%[6]。本次調查中的大學生生活受網絡、手機的影響占比高達95.3%,僅有2.8%的大學生認為手機對他們的生活沒有影響,剩余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首先,調查理解媒介信息時受哪些因素影響,有26.4%的大學生受朋友或同學的影響,憑個人經驗的占26.6%,而學校教育、網絡信息的影響占23.7%和23.3%;對媒介性質的理解方面,采取對大眾媒介總體印象調查,有30.5%的大學生認為是有導向性的,26.9%的大學生認為是自由的,虛偽的占10.7%,真實的、全面的占14.3%、12.8%,選擇其他的占4.8%。其次,針對媒體社會功能認知的調查,占比最高的21.5%為報道新聞和傳播知識,引導輿論與提供娛樂占比分別是19%、19.4%,兩者差異并不顯著,認為以刊播廣告為核心功能的人數占比較少,為13.8。最后,對媒介信息內容調查方面,在網上遇到素質較差的行為時,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是沒有道德的行為,有各1/5左右的大學生持言論自由和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進一步了解媒介信息對自己的影響,7.9%的大學生認為非常容易影響自己,2.8%的大學生認為沒有一絲影響,51.7%的大學生認為比較容易受影響,37.6%的大學生認為不大容易。
(四)基本具有信息真偽判斷力,網絡信息信任度不高
從媒介的判斷能力出發,先調查大學生對媒介傳播信息的信任情況,34.4%的學生更加相信報紙或雜志,27.4%的學生更加相信電視,6.3%的學生相信廣播,近70%的學生相信傳統媒體,相信網絡的僅有10.4%,都不信任的學生占21.5%,可見大學生群體對媒介傳播的信息有一定的判別能力。為此,經過進一步調查大學生群體的判別能力,選擇基本可判斷的人占64.7%,有較強的判斷能力的人占11%,不多的占20.8%,不具備的僅1.6%,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對媒介信息真偽的判斷力的占1.9%,顯然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信息的真假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最后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媒介信息反映社會現實的強度,77.9%的學生選擇基本能夠反映,5.4%的選擇可以全面反映,無法反映、無法肯定、不曉得的占7.6%、7.6%、1.5%,體現出具有一定知識結構的受眾在認識評價媒介信息時表現出客觀性。
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建議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貴州省大學生在媒介接觸上存在休閑娛樂為主的傾向,絕大部分大學生主動質疑和批判新媒介信息的能力弱,容易被網絡環境影響,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不高,相信傳統媒體并愿意從中獲取信息等現象。基于此,本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
(一)養成科學的使用習慣,規范接觸媒介信息
調查中發現廣播對于當前大學生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只用來休閑娛樂。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目的得知,由于大學生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媒介在其中扮演著提供休閑娛樂服務的角色,大學生仍然以學習為主,通過媒介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大學生也不是孤立的群體,他們需要社交,從側面折射出本區域的大學生科研意識不強,僅有少部分大學生利用媒介開展科研或工作。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媒介化過程中,不應靠媒介來填補枯燥無趣的學習生活,也不該讓媒介信息牽制自身的主觀見解。特別是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大學生的接收終端,豐富、復雜的信息占據學生的學習時間,甚至把網絡音樂變成自學時的背景音樂。可見養成科學的媒介使用習慣對大學生至關重要,不要讓媒介侵占本該屬于大學生學習的時間,當然也不是希望大學生群體閉門造車,而應合理規范接觸媒介信息,讓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有利于提升學問的、有利于擴寬眼界的信息進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可盡量少接觸流行音樂、娛樂消息等,養成良好、自律的媒介接觸習慣。
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具體落實:第一,合理分配學習和娛樂的時間,特別是自律性差的學生更應該制定作息表,把大部分時間用到學習上;第二,第一時間設置屏蔽,主動屏蔽垃圾信息推送,對于新聞性的信息或對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有幫助的權威媒體機構或組織可以有意向地添加關注;第三,社交有度,網聊不可無休止,特別是要避免一些不必需的、意義不大的網聊及漫無目的的刷屏;第四,建議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各宿舍制定相應的上網規章制度,并相互監督落實。
(二)樹立正確的媒介理念,提升信息判別能力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在網絡時代之前的確可以讓人們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幫助人們了解生活和社會,信息“大爆炸”之后,受眾開始產生對信息的倦怠感,但又不能放棄接收信息,信息海量,唯一能讓自己不迷失的是提升自身的信息判別能力。雖然在調查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自己對信息的真偽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對所接觸的信息產生懷疑時,大學生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不會主動質疑和批判媒介信息,除非有附加條件迫使他們去辨別。大學生應對網絡上傳播的似是而非的信息不理會,相信權威媒體傳播的信息。大學生應是理性的化身,是網絡凈化器的發動機,更是網絡謠言的終結者,所以樹立正確的媒介理念尤為關鍵,不應受外界因素影響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識別真假對錯的能力,將學校系統化的教育與自身的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提升對信息的判別能力。
具體實施辦法有二:第一,在學校開設媒介素養公開選修課,從知識體系上完善大學生媒介素養基礎理論;第二,不定期開展與媒介素養有關的主題班會,幫助學生提升信息判別能力。
(三)樹立完善的媒介意識,自覺關注社會發展
本次調查中發現來自省內學生居多,達92.7%,其中70%的大學生來自農村,62.6%的農村大學生了解鄉村振興政策,但還有近四成的農村大學生不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知曉度調查中,42%的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該政策,29%的通過在學校的學習知道,18%的是觀看電視知曉,只有2.5%、4.1%和4.4%的學生是看報紙、聽廣播和身邊的人告知,可見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渠道。對大學生是否理解鄉村振興戰略設置五級量表的調查方式,發現對該政策不理解的人數占總的1/3左右,將不同年級的學生與對該政策的理解情況做卡方檢驗(Χ2=34.457***)得到,不同年級與對該戰略的理解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即所在年級越高,越了解。表明大學生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學知識的不斷積累,越有家國情懷,關心國家發展戰略;但也存在部分高年級、高學歷的大學生不關注國家戰略發展的現象。提及媒體對該戰略實施是否有幫助時,94.7%的學生認為有幫助,極少學生認為沒有幫助,大學生群體也意識到社會媒介化過程中媒介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呈現離不開媒介的狀態,而用好媒介卻成了一門必修課。因此,樹立完善、合理的媒介意識,對當前大學生群體至關重要。大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好專業知識,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也應該關注社會發展動態,了解民意;學校可通過校園廣播、多媒體顯示屏及學校微信公眾號等宣傳、播放及推送近期社會發展新動態、國內外大事件等信息,多渠道讓學生了解相關信息,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調研。
三、結語
本文以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生為總體,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部分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綜合學者們的研究,從媒介接觸、媒介使用參與、媒介判斷能力、媒介信息理解等維度分析新媒體時代貴州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媒介接觸上存在休閑娛樂為主的傾向,絕大部分大學生主動質疑和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弱,容易被網絡環境影響,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不高,比較相信傳統媒體并愿意從中獲取信息等現象。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貴州省大學生媒介素養的三點建議:第一,養成科學的使用習慣,規范接觸媒介消息;第二,樹立正確的媒介理念,提升信息判別能力;第三,樹立完善的媒介意識,自覺關注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94.
[2] 彭蘭.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三種媒介素養及其關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3):52-60.
[3] 韓姝.農村兒童新媒介素養現狀與新媒介啟蒙[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0):15-17.
[4] 馮軍偉,高菁.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研究[J].青年記者,2019(20):27-28.
[5] 吳娜.移動互聯網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民媒介素養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0:24.
[6]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1-02-03.
作者簡介:陳榮(1989—),女,貴州黔西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