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有英
摘要:小學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則需依托具有科學性的教學策略,打造一個能夠保障教學實效的語文閱讀課堂。為此,教師需關注自身與學生、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根據這樣的互動關系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真正走進文本世界,對課文內容進行高效的理解,進而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刻的掌握。基于此,教師應著重針對能夠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性策略展開分析,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互動關系;教學方法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受教師矚目的教學問題就是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新課程教學要求的實施,讓教師建立了“如何改善語文閱讀教學低效化問題”這一教學課題,要求語文教師注重從教學低效化問題入手,審視現有的語文閱讀教學問題,進而采取能夠解決相關教學問題的策略,幫助學生真正從語文閱讀課堂中汲取知識。
一、對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審視與窺探
語文閱讀教學低效化的問題一直都是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在探究能夠改進閱讀教學問題的教學對策時,可先審視語文閱讀教學中具體存在的問題。對此,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
其一是學生“不會學”問題。歸根到底,學生當前的語文閱讀學習方式不夠科學合理,不少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甚至從主觀上依賴教師的教學指導,不會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展開高效的語文閱讀學習。其二是學生“不善學”問題。所謂善學,顧名思義就是善于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中,小學生不善于挖掘語文文本知識、探究語文閱讀學習問題的學習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語文閱讀學習存在淺層化的問題[1]。這種教學問題與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語文閱讀學習思維活躍度等方面的因素存在緊密的關系,需要教師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其三是學生“不樂學”問題。“樂學”是指學生樂于學習的積極學習情感態度,但是目前有不少學生很難體驗到語文閱讀學習的快樂,也不懂得主動從中汲取語文學習的快樂,導致其樂于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較弱,不利于學生發揮應有的主體作用,展開自主高效的語文閱讀學習。
二、立足實際問題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在教師充分理清了現有的教學問題后,教師可實事求是地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優化。
(一)結合現實認知經驗,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符合小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可根據已有的認知水平展開自主的閱讀學習。對于這類課文,教師可將課文與學生的現實認知有機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其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的解讀,這對于促進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2]。比如在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花的學校》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抓住“花”和“學校”這兩個關鍵詞,走進課文之中,根據自己對花、學校的認知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解讀。
例如學生從“花”這個角度出發,閱讀文本內容時,可了解到這篇課文的中心意象就是“花”,它們在雨水的滋養下能夠鉆出草地,隨風飄舞。學生從“學校”這個角度來理解課文時,將“花”當成了學生,而花兒生長的環境則被喻為學校:花兒未鉆出草地時,它們都在地下學校關上門做功課;一旦下雨,鉆出了草地,就是“花”的放假狂歡時刻。此時,學生可聯想到自己放學和放假時狂歡的場景,使其對課文進行有效的理解。比如根據“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這一句,學生可以聯想到自己和班上的同學在放學鈴聲響起之后一起沖出教室的場景,大家都穿著不一樣的衣服,懷著同樣激動的心情,跑出了教室。實踐證明,教師將課文內容與小學生的現實認知相聯系,可有效提高其自主閱讀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認知與理解能力。
(二)合理設計探究問題,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應充分突顯課堂問題的探究性,讓學生能夠產生一定的探究欲望,使其自主地發揮活躍的思維能力,對具有探究性的文本問題展開深入的獨立思考,進而探索文本問題的答案[3]。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提升自己的自主閱讀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學會抓住探究學習的技巧,挖掘文本中豐富的閱讀知識。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掌聲》一課為例,教師可合理設計探究性的文本問題如下:“在課文中,教室里驟然出現掌聲的緣由是什么?它對英子的心情和態度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具體的變化體現在哪里?”這樣的課堂問題可促使學生主動走進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對人物的言行神態等進行充分的感知與理解。在學生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可提升閱讀學習效果。
(三)引入趣味教學元素,讓學生樂于學習知識
語文教師應關注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情感態度,對于學生缺乏閱讀學習興趣的教學現象,教師有必要將趣味的教學元素與課堂上的知識內容相結合,打造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有效閱讀課堂,培養學生樂于主動開展閱讀學習的積極情感態度與學習習慣。
以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為例,教師既可指導學生主動走進文本,了解課文中與竹節人有關的知識點,并搜索竹節人制作步驟相關的資料,讓小學生親自制作竹節人,使其感受到這種民間游戲文化的趣味性,并接受這種民族游戲文化的熏陶,使其對竹節人產生較強的探究興趣,主動對課文內容進行更深刻的解讀。比如學生在樂學、主動學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竹節人的特點、制作技巧、主要人物對竹節人的情感態度變化等方面的文本知識。因此,教師要推進趣味性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具有趣味性的自主閱讀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一節課是否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關鍵要看學生是否會學、善學、樂學,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學習情感等因素均會影響其學習成效。因此,教師要讓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學得好的語文學習陣地,需引入長效、科學的教學策略,對現有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多方面的創新改進,以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化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丹.小學語文課堂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20(06):87-90.
[2]宣兆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小學生閱讀[J].中華少年,2020(05):76-78.
[3]馬進元.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與創新[J].考試周刊,2020(11):49-50.
南寧市第三十八中學 廣西 南寧 5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