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楓
摘要:潮州市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面臨的環境是:地方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傳統產業,金融發展滯后于地區經濟發展,整體科技研發環境相對落后,但公益性科技研發環境相對發達。企業在這種環境下,科技創新活動面臨投入小、產出少、小微企業動力不足、支持政策啟動晚等問題。對此,本文提出強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發展扶持政策體系、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等對策。
關鍵詞:企業科技創新;潮州市;對策研究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企業的科技創新會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更低的生產成本、更豐富多彩的產品、更好的供應鏈管理效益等。因此,現代企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國家也為改善和完善企業科技創新環境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一、企業科技創新環境
潮州市地處粵東,經濟發展較廣東省一般水平而言較為滯后。在經濟規模上,潮州市2018年的GDP為1067.28億元,低于廣東各市GDP中位數2512.05億元。在粵東四市中排行第三,低于汕頭2512.05億元、揭陽2152.47億元,經濟規模較為有限。在產業發展上,潮州市高新產業發展滯后,經濟長期依賴陶瓷、食品等傳統行業,2018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20%、7.8%,遠低于廣東省中位數39.10%、12%,在廣東各地市排名第20位、第14位。在潮州市的八大行業中,僅排位第七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可歸類于高新技術產業,其產值在市工業總產值中僅占比2.72%,相比于陶瓷行業占比27.88%,其經濟重要性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潮州市金融發展嚴重滯后于地區經濟發展,金融系統無法為地方經濟提供足夠的金融支持。近十年來,潮州市銀行存貸比在廣東各地市中排名末尾。2019年,潮州市銀行存貸比為0.3,而廣東省平均水平0.70及粵東平均水平0.48。在粵東地區均呈現信貸擴張的大環境下,潮州市表現出了信貸收縮的趨勢。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程度,筆者采用并計算了金融深化指數(銀行貸款與地區GDP的比值),2018年潮州市該指標為0.39,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1.44及粵東平均水平0.59。潮州市是廣東省唯一一個金融深化程度呈現下降趨勢的城市,從2013年的0.41,下降到2018年的0.49。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作為一種高投入、高風險和回報周期長的經濟活動,需要高度發展的金融系統,創新經濟學從熊彼特時代開始就將金融發展視為經濟創新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潮州市不良的金融環境將成為企業創新活動的制約因素。
在科技研發環境方面,受制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傳統行業占主體的經濟模式,潮州市的科技研發環境相對落后。在絕對水平上,2017年潮州市的全社會R&D經費投入7.2億元,低于廣東省中位數17.8億元,屬于R&D投入規模較落后地區。在投入強度上,潮州市2017年的R&D強度(全社會R&D經費與當年gdp的比值)為0.71%,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2.48%及中位數0.82%。從全社會的研發結構來看,存在公益性科技研發強、企業研發投入弱的特點。潮州市有較高的高校及科研機構R&D投入,分別為6612.6萬元及2126.8萬元,兩項之和在廣東省排名第13位;企業R&D經費為62701.8萬元,占全社會R&D經費的87%,遠低于廣東省中位數164554萬元,在廣東省排名16位。
二、企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研發活動投入不足
科技研發投入不足是潮州市企業科研創新活動的一大問題,R&D活動的企業占比低,并且人員經費投入在絕對水平及相對水平上,與所在區域一般投入水平有較大差距。其中經費投入低是突出問題。
2018年在潮州市88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有141家有R&D活動,占比僅15.9%,小于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比例32.8%。
在人員投入絕對水平上,2018年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人員為4676人,低于全省中位數6889人,在廣東省排名第15位,在粵東排行第3位。在相對水平上,2018年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萬人R&D人員數為284.26人,少于廣東省中位數454.71人,在廣東省排名15位,在粵東排名第2位。
在經費投入絕對水平上,2018年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內部支出為5.67億元,低于全省中位數17.18億元,在廣東省排名第17位,粵東排行第4位。在相對水平上,2018年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內部支出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0.45%,低于全省中位數0.6%,在廣東省排名第18位。
(二)科技創新活動產出有限
潮州市企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加上地方產業發展滯后、高新產業占比低等因素的作用下,科技創新活動產出相對有限。在研發成果產出上,2018年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為689件,期末有效發明專利數為827件,均大幅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11509.5件及15641.3件)。在相對水平上,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人均有效發明專利數為0.17,小于廣東省平均水平0.41。
科技研發投入不足,產業老化,新產品研發乏力,企業產品落后市場的發展。在新產品產出上,潮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為133.9億元,低于廣東省中位數346.3億元,在廣東省排行第16位,在粵東排行第4位。就相對水平而言,潮州市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10.5%,低于廣東省中位數17.9%。
(三)小微企業創新動力不足
小微企業作為潮州市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企業規模小,資力薄弱,抗風險能力低,融資能力弱,外加潮州市嚴重惜貸的金融環境,小微企業科研創新動力不足成為制約潮州市企業創新活力的重要因素。
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而言,潮州市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微企業所占比例呈現金字塔型結構,占比分別為16%、34%、50%。小微企業占比高于廣東省、粵東地區的一般水平。
小微企業貢獻了約一半的工業增加值,但歷來在企業科技研發上貢獻極為有限。以2013年的規模以上工業為例,57家有R&D活動的企業中,只有21家是小型企業,少于大中型企業36家。小型企業R&D人員為421人,僅為大中型企業R&D人員數的14%;小型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為7497萬元,僅為大中型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的15%;當年的162件有效發明專利僅有33項屬于小型企業;小型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為2.1億元,僅為大中型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5.5%。如何激發小微企業的創新熱情是個任重道遠的任務。
(四)科技支持政策普遍啟動滯后
近些年來,廣東各市制定實施科技金融扶持政策,潮州市在這方面起步較晚。科技投入更多沿用直接撥付補助的形式,間接投入方式如后補助、撥改投、撥改貸、撥改保啟動滯后。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資金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還不健全。潮州市在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補貼、專利保險補貼方面的工作直到2017年才開始。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后補助到2020年方才出臺暫行實施辦法,潮州市科技企業信用融資平臺的運行至本文發表為止還未步入正軌。
三、發展對策
(一)強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企業面臨融資環境差、科研投入少的問題,在此情況下需大力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改革科研投入方式,健全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資金分配的機制,探索發展后補助、撥改投、撥改貸、撥改保等間接投入方式。發展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補貼、專利保險補貼制度,擴展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池,與更多的大型商業銀行進行合作,讓金融科技服務惠及更多企業研發活動。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傾斜,引導激勵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業務,鼓勵科技金融服務的產品創新。
(二)發展廣覆蓋扶持政策體系
根據科技企業所處階段、科技活動特征的差異,有針對性制定科技扶助政策。對于創業項目不同時期的需要,發展從種子期、孵化期、成長期,一直到成熟期的差異化扶助政策體系。適當調整政策門檻,擴大產業項目扶助范圍,加強資金投入與服務支持,吸引更多企業啟動創業項目,增強創新活力。根據潮州市傳統行業高占比的特點,因地制宜,完善相關政策,支持傳統行業進行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三)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
相比而言,潮州市擁有較高的高校及研究機構R&D投入,較少的企業R&D投入及產出。在此情況下,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研發優勢,發揮高校及研發機構作用,通過產學研合作,促進企業研發創新。深化與地方高校、簽約高校、國內外研究機構在人才培養、協同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力爭在地方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促進地方傳統產業如陶瓷、塑料、不銹鋼等轉型升級。
四、結束語
潮州市想要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潛力,就要對企業科技創新問題給予高度關注,通過強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發展廣覆蓋扶持政策體系等方式,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孫曉華,王昀,徐冉.金融發展、融資約束緩解與企業研發投資[J].科研管理,2015(05):49-56.
[2]位保峰,李珍珍.滄州市科技創新發展分析與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0,035(003):44-47.
[3]徐樹紅,胡曉天.哈爾濱市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J].決策咨詢,2020,000(002):P.38-42.
[4]韓飛.科技創新引領實體經濟發展對策研究——以浙江省金華市為例[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8,000(011):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