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應米
摘要: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是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的趨勢,也是高中生建立英語思維能力、培養英語邏輯認知的重要手段,對于提升高中生的英語閱讀團隊合作能力、小組探究能力等,具良好的與促進與催化的作用。本文從介紹了高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內涵、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結合英語閱讀內容,科學設定小組成員
科學分組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前提,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英語學情,按照學生的閱讀成績、閱讀特點、閱讀能力、性格特征等,進高中生均勻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幫助學生建立英語閱讀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而提升高中英語閱讀整體成效。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上合理分配合作閱讀學習小組,促使每一個小組的閱讀水平表現出均衡性。其次,教師按照英語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分配適宜的小組人數。比如:可以采取同桌之間的英語閱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可以組織4-6人/組,保證小組成員在開展閱讀學習活動時,可以培養良好的閱讀思維,培養高超的英語閱讀綜合技能。
例如:在學習“英語對話”題材的閱讀文本,教師結合對話閱讀的人物角色,有效設計出小組合作學習的人數,幫助學生充分發揮閱讀學習的特色,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多樣創新的閱讀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除了注重合作,還要注重記錄,將合作學習的信息進行綜合后,找到閱讀的主題思想,從而開展分析與解答活動,有效增強高中生的英語閱讀整體水平。
(二)預設閱讀學習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意識
教師要根據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標,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學生建立多樣性、創新性的英語閱讀學習技能。教師要認識到良好的閱讀目標和閱讀任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拓展課堂閱讀內容。結合上述優勢閱讀策略,教師通過預設閱讀學習問題,來引發高中生的英語閱讀思考意識,促使學生可以機敏、靈活、高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多樣性、創新性地解答英語閱讀中各類預設問題,實現引發學生深度閱讀思考的目的。
例如:在閱讀學習高中英語必修(二)中“Unit 1 Cultural relics”這一單元中——“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時,首先,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粗略閱讀,了解文章的大致含義,標注和學習新的詞匯短語,為接下來開展深度閱讀掃清障礙。其次,鼓勵學生進行精讀,找到文本中的與主題緊扣的單詞、短語、句式等,開展深度分析學習活動。比如:“It was also a treasure decorated with gold and jewels,which tool the country,s best artists ten years to make。(它是用金銀珠寶裝飾起來的珍品只,一批國家最優秀的技術家用的大約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它),這一句充分概括了“琥珀屋”的特點以及背景,讓學生在開展深度閱讀學習時,可以聯系上下文真正了解俄羅斯與德國在重建琥珀屋中的濃厚情懷。通過在小組合作閱讀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來增強學生閱讀整體效率。引發學生濃厚的閱讀思考興趣。
(三)有效設計課堂環節,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中,可以打破傳統英語閱讀教學的禁錮,促使高中生可以真正意義上建立閱讀學習思維、掌握閱讀學習激發,進而激發高中生的整體閱讀參與動力,改變高中生被動學習現狀,化被動為主動。身處“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幫助高中生拓展英語閱讀學習的方式方法,鼓勵學生開展多樣性閱讀活動,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參與動力。因此,教師要注重設計課堂環節,培養學生合作閱讀學習意識。比如:結合高中英語閱讀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思想,培養英語閱讀整體能力,使高中生真正掌握高中英語閱讀的技巧。并且在有針對性的課堂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閱讀內容的意識,進而全面增強高中生的英語閱讀整體水平,讓高中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創新英語閱讀的形式,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自主參與積極性。
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高中生的實際閱讀學情,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從“合作探究”的角度,深度學習過重英語知識,掌握高中英語技能、培養閱讀邏輯思維,從而增強高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宋霞. 探析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麻曉燕. 高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