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穎
摘要:眾所周知,閱讀對于人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偉大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定問題。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最終形成高效、個性化的閱讀習慣勢在必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043
引言
相比于小學低年級,三年級語文經驗豐富的語文詞匯量,學生能夠自主閱讀部分簡短文章。教師在教學時,在書本教材基礎上,還可選擇故事類、科普類、語言類等課外書籍,使得課堂內容更佳豐富,氛圍更佳良好,學生的學識不斷增長。但是,對于農村小學而言,受到教學資源、教學經費、學閱讀特質等多方面影響,在閱讀教學中學校投入不足,學生也缺乏閱讀熱情與激情,這幾使得小學語文閱讀無法有效且持續開展。因此,解決農村小學三年級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有效的提高閱讀能力,促進班級的閱讀能力的提升速度加快。
一、小學三年級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出現的主要問題
1.以考試為主的閱讀趨勢顯著。
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對立面,我們要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有一些學校仍然以學生考分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的閱讀以考試為中心。閱讀的范圍以語文考試為主,教師教授學生考試得分閱讀技巧,這嚴重背離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本質要求。固定的閱讀教材,不但抑制了學生閱讀興趣和熱情,無法形成個性化的閱讀,而且限制了學生的閱讀面,不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2.教學方式陳舊單一。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教授的閱讀方法陳舊單一,主要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對閱讀文章單純解讀答題技巧。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記住教師交給的考試技巧,背過考試需要的內容。而對作者的心境,寫作情感則無暇顧及。這就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誤解甚至厭惡,大大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極為不利,也不利于個性化閱讀的實現。
3.閱讀時間較少。
學生閱讀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家里,因為學校的純粹閱讀時間很少,因此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但是現實中教師則更多的布置與考試有關的閱讀任務,限制了學生的閱讀面。學生被安排閱讀,久而久之學生就痛恨閱讀,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也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1.教師要改變閱讀教學觀念。
教師不僅要積極學習和深刻理解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積極的運用好新的教學理念,還要深刻認識到以往的教育理念的弊端。教師要特備摒棄掉滿堂灌、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自己做好主導工作,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習慣,讓素質教育改革切實落到實處,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素質教育的好處,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使他們都能夠成為可塑之才。
例如在學習《我們奇妙的世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喜歡的片段去進行有感情的、重復的閱讀,也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與大家一起分享。讓學生自己跟隨作者的文筆去認識這個奇妙的世界,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2.對于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
小學生對于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很容易產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強。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多多鼓勵和表揚學生,特別是閱讀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降低對他們的標準,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去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降低他們上閱讀課的心理負擔,增強學習閱讀書本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仔細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表揚和激勵,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學習《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那些閱讀基礎較差的學生去扮演文中的孫中山,真正讓他們體會到不懂就要問這句話的含義,并借此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就要有這樣的精神。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也要多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大家一起去解答,這樣不僅可以深入的理解文中的內容,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習慣。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習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高,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自己嘗試動手[3]。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的這些生理和心理特點,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創新,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認真探究,創新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給學生適當自己動手探索的空間,教師給予正確的積極引導,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自己探索和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并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
4.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基礎階段,因此很容易受到課堂環境的影響。教師一定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合理創設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主動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該及時想好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形象事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在建構教學情境的基礎上達到學生的閱讀目標。
例如,教師在講解《火燒云》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火燒云的視頻短片,讓學生對火燒云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去閱讀課文,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下課時去親自觀察火燒云現象,并把它用照片或者文字記錄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就可以深入體會作者的意境,也就能夠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進程正在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習慣。有效的教學情境,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再加上教師對學生的不斷鼓勵與表揚,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小學生愛上語文這一學科,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俞群.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微[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4(12):12~13.
[2]陳志宏.淺析以教材課文為基礎的閱讀教學設計[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14~18.
[3]張毅.在語言的叢林中穿行——談小學語文品詞析句的實施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35):26-27.
南安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