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衛
“綠色”最初源于環境保護問題,“綠色教育”原指環境教育。2001年,楊叔子把“綠色”引申到教育層面,綠色教育的內涵不斷豐富。筆者認為,綠色教育理念強調教育要回歸本源,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和諧、健康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成長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四有”新人,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發育,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初中時期的教育工作尤為重要。新時代,初中德育管理要踐行綠色教育理念,遵循教學規律,關注學生個性,優化德育管理。
重點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階段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德育工作,應把重點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堅持綠色教育理念,從學生個性需求出發,尊重學生成長規律,不斷完善學生自我調節與自我教育的能力。
學生所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往往與心理問題融合在一起。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身心趨于成熟,心理困惑也越來越多,教師在德育工作中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呵護初中生的心靈,讓其在健康、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完善其自我道德標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在教學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開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另外,還需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心理咨詢,提升德育的工作效果。其一,定期召開健康教育講座,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特色的健康教育講座,提升其心理素質。其二,培養學生行為能力,利用不同渠道和方式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為了成長而讀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身邊的同學,提升共情能力、理解能力,促使學生開展心理疏導,減少心理障礙引發的問題。另外,還要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其社會生存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
積極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和其家庭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教育在德育管理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教師應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使其相輔相成,繼而順利地開展德育工作。同時,還要創新溝通方式,彰顯教育的創造性。首先,學校需要與家庭進行密切的聯系,通過電話、微信、QQ等方式與家長開展互動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成長狀況,通過這種活動機制營造家庭教育氛圍,避免教育開展的盲目性。其次,還需要通過開展家長交流活動來促進不同家庭之間的交流,通過讓部分家長傳授自身教育經驗的方式來幫助其他家庭開展教育,同時還能讓家長有計劃地對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班主任可以召開小型家長會,讓四到五人為一組,將存在類似教育問題的學生家長歸為一組,共同研究家庭教育方式,為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議。
適當結合社會教育
道德是人類基本的品質之一,道德和生活也息息相關。綠色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成長環境,而學生生活及學校發展是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適當結合社會教育,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學校需要減少社會中某些不良信息對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引導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首先,要擴大德育管理的范圍,在當前教育中,學校可以適當讓校外人員參與教育工作,將社會人員引入課堂教育,幫助學生提升對社會的認知,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同時為學生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學生明白如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其次,學校需要拓寬德育管理的渠道。德育管理一般都在學校開展,為了避免存在局限性,可以延伸到社區。社區是距離學生最近的成長環境,同時也是開展德育的優良場所,能夠融入社會原則組成一種多層次、多梯度、多結構的社區教育互動,在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德育管理改革必須考慮到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推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的同時注重呵護學生的心靈,讓其健康發展。德育管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在綠色教育理念的滲透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分析綠色教育中存在的要求,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需要予以真心的關懷,為學生營造和諧、綠色、舒適的成長環境,重視德育理念、重置德育目標、創新德育內容、轉變德育方式、改革德育措施。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