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寬
摘要: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存在人才培養模式不新、課程體系改革滯后、證書體系不清、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問題,提出了“213”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完善“1+X”證書體系,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全面系統強化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新時代制造業轉型發展對技藝精湛、高素質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jor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uch as the lack of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lag of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the unclear certificate system, and the lack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 213 ' talent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perfecting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deepen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rengthe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關鍵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證書體系;校企合作
Key words: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 certification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5-0224-03
0? 引言
2019年1月份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文件,指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職業教育作用和地位越來越凸顯,職業教育也“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專業教育模式是類型教育的直接體現,專業則是高職院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核心工程。本文以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以下簡稱“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分析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面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性提出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建設的措施和路徑。
1?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存在的問題
1.1 人才培養模式不新
我國職業教育主要參考普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課程教學組織形式和授課方法等都與普通教育相近,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人才需求的結構性矛盾[2]。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存在培養模式革新滯后、工學結合不徹底、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教學不匹配等問題,導致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1.2 課程體系建設滯后
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緊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也要考慮生源特點。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生源主要包括高中普招(經過高考統招錄取)、高中提前招生(基本學業測試達標,未參加高考)、中職對口單招以及通過“百萬擴招計劃”的社會生等。學生知識背景、學習能力、知識接受能力等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高中提前招生的學生基本是考取本科院校希望不大的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這一生源內部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都對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提出了新要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采用同一課程體系已經很難滿足不同生源學生學習、成人成才需求,課程體系革新的滯后性也拖累了高質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1.3 證書體系條理不清
“職教20條”啟動了“1+X”證書制度,隨后“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全國鋪開,由于受技能訓練設備開發、證書標準制定、實訓資源建設等限制,盡管職業院校和證書開發企業投入的資源和精力較大,但取得的實效并不明顯,需要政、校、企三方統籌協調各方利益,形成協同聯動機制[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證書逐步放到第三方評定機構進行評定,在確定第三方評定機構布局和數量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落實,這樣易造成“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第三方評定的技能證書選擇、時間安排的不確定性。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面臨著可編程控制系統應用編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方案和標準剛公示)、電工中級證書、鉗工中級證書和CAD中級證書等,如何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發展需求確定證書種類、數量和證書體系的問題。
1.4 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大型合作主要企業形式是“訂單班”、“現代學徒班”等,但是一旦企業人才需求飽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就難以為續[4];與中小微企業合作形式主要技術服務和產品研發,高職教師能夠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技術應用問題,成為中小微企業技術力量的重要補充,但職業院校教師課務多、部分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弱等因素也制約了與中小微企業的深入合作。
2?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建設途徑
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革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構建“1+X”證書體系,使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育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
2.1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準繩,構建 “213”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專業特點和生源素質情況,構建“213人才培養模式, “2”是指學生掌握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和技能,“1” 是指學生在大三階段選擇一個專業方向綜合實訓進行崗前訓練,“3”是指實施“課證融通、賽教融會、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夯實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和技能,在大三階段行政班級被打亂,按專業方向綜合實訓重新組班,學生根據個人專業興趣、職業取向等選擇專業方向綜合實訓班,專業方向綜合實訓主要分智能控制技術服務、數字設計與制造服務、機電產品營銷服務三個方向,并以企業典型產品、典型項目、典型案例、典型工藝為載體開展實訓,是學生進入企業前的崗位技能、崗位素質培養,縮短學生崗位適應時間,提高學生崗位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和組織實施的過程中,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相關課程與電工中高級證、鉗工中高級證分別相融通,把技能考證項目分解成小項目,作為相關課程課堂項目化教學案例,把考證內容融到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實訓內容與考證內容相對接、實踐操作要求與考證操作要求相對接,課程考核標準與電工證書考核標準相對接;《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分別與機電一體化項目、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相對接,把技能競賽項目分解成小項目,用于課程項目化教學,競賽考核標準融入課程教學考核,讓學生掌握新技術、新技能;校企聯合設計實訓設備,開發工學結合教材,共建實訓基地,開展新型現代學徒班、訂單班等,實現專業與產業相對接[5,6]。
2.2 以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為指引,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職教20條”提出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核心內容,體現培養理念和價值取向。隨著制造強國戰略和區域制造業轉型發展規劃的提出,人才培養目標也要隨之調整,課程體系也需動態跟隨修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分目標層、技術技能層、課程結構層和實施層。目標層是制造強國戰略和區域制造業轉型發展規劃提出的“綠色設計、工業強基、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創新”,技術技能層是基于技藝精湛、高素質技術技能高職人才培養工程,再結合學院發展規劃和專業人才培養特色,設置智能控制技術服務、機電產品營銷服務、數字設計與制造服務三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都對接區域制造業人才需求,突出技能和服務意識培養。課程結構層是針對技術技能層,設置智能控制技術、營銷與服務、設計與制造三個課程模塊,學生經過三個模塊學習,夯實專業技能、掌握管理、營銷知識,具備服務意識。實施層是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訓練相結合、能力培養與實踐技能訓練相結合、課程實施與職業素質養成相結合,形成“基礎知識、實踐訓練、能力培養、素質養成”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湛的技藝、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為區域制造業轉型發展提供大量的、服務意識強、高素質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7,8]。
2.3 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線,構建實訓體系和“1+X”證書體系
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9,10]。“1+X”證書體系中 “1”是指學生獲取的學歷證書, “X”是指各類職業技能證書,包括教育部門的“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的電工中級證書和鉗工中級證書,以及行業協會的機械CAD中級證書和UG中級證書等。各類證書與相關課程相對接,課程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相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培訓內容相對接,課程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對接,擴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轉崗適應能力。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213”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三段式”實訓體系和與之相匹配的“1+X”證書體系。
見圖1,第一階段,開設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基礎課程,對應開展電工中級技能考核實訓、鉗工中級技能考核實訓和機械CAD實訓,夯實學生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并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電工中級技能證書相匹配的課程有《電工電子技術》、《可編程控制器應用》兩門課程,課內實訓內容、實訓項目與電工證考核項目相一致;與鉗工職業技能證書相匹配的課程有《金工實訓》、《機加工實訓》、《設備裝拆調實訓》等,把考證項目融入到課程教學項目體系中,參照證書考核標準設計課程項目考核標準,讓系統掌握識圖、繪圖、裝拆、測量、調修等工程技術能力;與機械CAD中級證書相關聯的課程有《制圖測繪實訓》、《機械CAD實訓》、《機械設計基礎》等,通過技能培訓,讓學生具備繪圖能力。
第二階段主要是賽教融會,課證融通實施。《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兩門課程與省技能大賽項目對接,用分解后的競賽項目開展教學、用競賽考核標準進行課程考核,做到賽教融會;《UG考證培訓》與UG中級證書相對接,實施教學即技能訓練,課程考核即職業技能證書考核,且UG考證培訓是機械CAD實訓的升級版,是由二維平面制圖向三維建模的提升;在第四學期安排學生進行可編程控制系統應用編程“1+X”職業技能證書(中級)實訓,培養培訓內容與《可編程控制器應用》課程對接,提高學生控制系統應用編程能力。
第三階段是專業方向綜合實訓,大三學生行政班被打亂,學生根據專業興趣、職業取向等選擇進入智能控制技術服務、機電產品營銷服務、數字設計與制造服務三個專業方向綜合實訓中的一個專業方向綜合實訓班進行實訓。在專業方向綜合實訓過程中,學生通過資料收集、分析,設計初步實施方案、設計或加工,撰寫設計說明書或調研報告,并以答辯或現場操作考核等形式對學生專業方向綜合實訓進行考核。學生通過專業方向綜合實訓,學懂、弄通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方向技能,達到“一專多能”、寬基礎、精通一門技術的人才培養規格。
2.4 以專業方向綜合實訓為紐帶,構建校企合作模式
結合校企合作現有條件和基礎,基于“213”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方向綜合實訓為校企合作切入點,構建“學校-綜合實訓-企業”校企合作新模式。如圖2,專業方向綜合實訓是校企合作的紐帶,是進一步開展合作的基石,學生在掌握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商業文化素質、良好的思想道德后,開展專業方向綜合實訓。專業方向綜合實訓是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前的一個過渡階段,在實訓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與企業達成了頂崗實習意向,并以企業典型項目、典型案例、典型產品、典型工藝為載體開展項目訓練,讓學生培訓的知識、技能、規范與企業崗位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操作規范直接掛鉤,企業工程師也參與綜合實訓指導,讓學生接觸企業、認可企業,與企業提前建立聯系,為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做好心理準備、知識準備、技能準備,讓學生有信心、有能力干好工作,提高學生崗位工作能力和企業認可度,降低離職率。
通過“學校-綜合實訓-企業”校企合作有效開展,勢必增強校企相互認可度,學校在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的同時,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相熟、相知,利于教師企業實踐、技術服務、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深度和廣度合作;每個專業方向都與多家企業合作,每年篩選和補充合作企業,確保每年都有企業圍繞“專業方向綜合實訓”開展聯合育人育才,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在區域制造行業中有知名度、信譽度;企業的典型項目、典型案例、典型產品、典型工藝進一步拆解成小項目融到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豐富教學資源、也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應用和技術前沿,從而形成“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企業獲得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的良性循環。
3? 結束語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步伐加快,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逐步建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其職業性、實踐性體現會更加明顯。在此背景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經過改革和實踐,“213”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完善和落實,課程體系和實訓體系得以優化和改進,校企合作深入而又持續,培養的學生知識扎實、技藝嫻熟、滿足了區域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要求,頗受行業企業歡迎。但在課程體系項目化構建、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創新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使企業典型項目、典型工藝、典型案例分解到課程體系中,構成課程體系的項目體系、成為課程項目教學的有利支撐,此外,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專業方向綜合實訓,讓其發揮上聯企業、下接課程的重要作用,讓校企合作項目落到實處、細處,促進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育隨行業企業發展、隨學生成人成才需求做動態調整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Z],2019-01-24.
[2]盧曉,吳全全,等.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內涵解析、邏輯生成與對策建構[J].教育與職業,2021(1):21-29.
[3]陳璐.職業院校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2):13-18.
[4]陳慧.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1(22):45-48.
[5]楊慷慨,曹照杰.“互聯網+”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2):50-55.
[6]李兵,范人偉.高職院校“雙主體管理、五個對接”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1):50-54.
[7]吳霞.工科基礎實驗課程“遞進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大學教學,2017(2):78-83.
[8]李海霞.高等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有效路徑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9(2):48-51.
[9]趙堅,羅堯成.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若干思考與初步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7):5-11.
[10]張弛,張磊.中國智造視域下高技能人才職業素質模型與“1+X”育訓協同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20):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