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英
摘要:2014年3月26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家教育部制定并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部分,將其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站在農村小學落實立德樹人背景下,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村小學;立德樹人;校園文化;傳統文化
引言: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在此視域下研究小學校園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未貫徹立德樹人思想、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對此,文章對農村小學落實立德樹人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傳統文化浸潤校園文化建設
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實施過程中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支撐。小學校園文化指的是,小學校園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貴定縣第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將《三字經》與本校的“十好少年”思想相結合,體現出“讓文化落地成文明”的核心理念;還選取當地的文化名人惲南田,以其代表作品構建該校的特色校園文化,將其思想提煉轉化為校訓,汲取文人精神作為德育及傳統文化教育的素材。M小學的大樓、花園、廣場、道路名稱都取自惲南田的詩書畫,如把食堂稱作“逸品館”、把體育館稱作“逸格館”,讓建筑充滿文藝,使校園充滿詩意。由此我們得到啟發,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適當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同時選取當地特有的區域文化內容,然后將二者進行恰當的融合,使其以全新的形式和內容走進小學課堂。
2.傳統文化進入校本課程體系
學校可結合當地的特色與學校自身的優勢開設校本課程,同時考慮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校本課程體系中,使傳統文化教育既含有本校特色,又能系統地有效開展。貴定縣第六小學的傳統文化課程,除平時40分鐘的課程外,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還開設了20分鐘的短課進行文化教育。為此,貴定縣第六小學的教師結合小學生各年級的學習特點,還自主開發了南田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南田風》,這種將傳統文化融入本校課程體系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文化教育與立德樹人貫穿于小學教學的全過程,使廣大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接受文化熏陶。
3.“家校社”三維合力,推動文化滲透
傳統文化教育實施過程中,除學校外,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提到,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影響源,而家庭、社區、學校所構成的微系統則是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為此,可以通過擴大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接續社會實踐生活的領域,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引導孩子熱愛傳統文化,推動文化滲透。
3.1家庭層面
家庭教育在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作用重大,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家長愈加重視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孩子學習傳統文化技能。在此基礎上,家長還需要注重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學習,在家庭中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促進孩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除此以外,貴定縣第六小學與周邊學校的家委會制度也有借鑒意義,家長可通過家校委員會與學校積極聯系,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接軌,同時為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自身資源,如參加每周一次的“家長開講”,為學校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1]。
3.2學校層面
學校在實施“家校社”三維合力的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除采取多樣的手段使校內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融合,還需扮演聯系家庭與社會的橋梁角色。學校協同家長建立家校委員會,定期組織教師與家長線上或線下的交流溝通,如家校聯系會,教師為有疑惑的父母提供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意見,家長之間也可相互介紹經驗。在課題組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貴定縣第六小學能夠積極利用家校委員會,組織學生與家長開展傳統文化親子活動。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走出校園,了解更多的地方傳統文化。此種活動形式打破了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傳統文化教育體驗。
3.3社會層面
政府應鼓勵社會各界為學生群體提供傳統文化學習資源,營造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社會氛圍。學校也可以主動與各類文化館、博物館積極合作,設立文化交流基地,方便學生在學校外享受寶貴的學習資源,同時在文化基地開展相關文化實踐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寒暑期,在教師的帶領下走進社區自主策劃與社區居民展開傳統文化活動,如開展制作臉譜、寫春聯、燒臘八粥等有意思的實踐活動。同時,學生們走上社區宣講臺,把他們在學校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與社區的長輩分享。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遨游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各項能力,最重要的是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
結論:
簡而言之,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社會各界都應發揮重要作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文章以貴定縣第六小學為例,對立德樹人背景下農村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措施進行了相關闡述。
參考文獻:
[1]馬克斯·范梅南,李樹英.教育的情調[J].出版發行研究,2019(10):114.
貴州省貴定縣第六小學 貴州 黔南 5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