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勛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提出全新教學要求,為此需要教師不斷豐富閱讀內涵,創新閱讀形式,積極轉變閱讀方法,探索適合學生語文基礎的群文閱讀模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290
引言
群文閱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能靈活、有目的地篩選整合文章,開啟閱讀教學新模式,讓語文閱讀教學形式更多元、教學策略更靈活,加深學生的深層次閱讀體驗。這對學生和教師的思維發展都有著促進意義。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與內涵
2009年,趙鏡中教授曾提及“群文閱讀”這個詞,他認為:“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整課程概念的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國內較早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蔣軍晶老師認為:“群文閱讀就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通過兩位教師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先確立一個或多個議題,然后圍繞這個議題選擇相關的文章,組合成群文閱讀課的課堂資源;(2)群文閱讀是一種對文章進行整合,強調跨文本、跨體裁、跨語境的綜合性學習;(3)群文閱讀課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能明確進行問題探究,獲得深層次的閱讀體驗,并形成一致的觀點和閱讀方法。(4)群文閱讀不是主題閱讀,相比于主題閱讀,群文閱讀文章組合更多元,更注重閱讀策略,多篇并重,采用的是比較閱讀法。
二、群文閱讀式課型教學設計研究
(一)互文學習活動的設計——以比較閱讀為主
“互文”是指互相有關聯的文章,其體裁廣泛,可以是小說、散文、詩歌、新聞等文學作品,每篇文章都可以找到聯結點,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古代鄉愁詩群文閱讀一課時,筆者選擇了杜甫《月夜憶舍弟》、白居易《邯鄲至除夜思家》、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溫庭筠《商山早行》四首詩歌作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在整體感知環節,筆者設計的問題是:(1)哪首詩最能體現“每逢佳節倍思親”?(2)哪首詩歌最能引起旅人共鳴?(3)哪首詩最能體現戰爭離亂、親情可貴?(4)哪首詩對邊塞自然環境的描寫最典型?它們分別體現在哪些詩句中。這四個問題,為學生快速建立起一個閱讀的支架,從整體上把四首詩各自的特點和主要藝術特色都梳理出來,有助于學生較快、較粗淺地把握每首詩歌的主題和內容,且有利于下一個環節的有效展開。在合作探究環節,筆者要求學生比較閱讀這四首詩,回答以下問題:(1)詩人分別用什么意象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2)鄉愁是由什么引起的?(3)詩中最讓你感動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這三個問題能引發學生對共性問題的思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共振點寫作設計——以提煉寫作方法為主
群文閱讀教學課堂設計活動多種多樣,學習方式自由靈活,語文課本每單元的編排也帶有群文的雛形,每課的課后習題基本排有練筆題,這些練習和單元寫作都
是對本單元學習能力的拓展和遷移。因此,筆者進行了嘗試:以課本里的文本為群文材料,培養學生細致閱讀文本的習慣,并運用于寫作中。共振點就是這些文章的共性,閱讀教學設計要做到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閱讀這些文本,找到這些文本寫作方法的共同點,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例如,在教學《師恩友情系列》——群文閱讀寫作課時,筆者選擇了魯迅的《藤野先生》、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都德的《最后一課》作為群文材料,并為這次教學設計以下目標:(1)寫“老師二三事”片段作文,挑選幾件突出的事情,運用恰當的敘述語氣來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幾個場景,并嘗試在描寫中突出自己對老師的情感。(2)在其中一件小事中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3)抓住這位教師最突出的特征進行細節描寫,呈現出自己的語言風格。
(三)多任務學習活動的設計——發揮閱讀的系統性功能
多任務學習活動是指圍繞一個特定的目標,設計一組有關聯性的探究問題和學習活動。整堂課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展開探究活動,這些任務要進行統籌規劃,具有整體性,這些問題往往具備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特點,每個小問題的設計都是為了解決大問題,能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
筆者在教學“有一種詩歌叫盛唐氣象——李白詩歌群文閱讀”時,挑選的文章是《白馬篇》《江上吟》《將進酒》《贈裴十四》《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古風》(其十九),采用了多任務學習活動,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筆者把整堂課系統規劃,分成三個任務區:(1)入唐——品太白遺韻;(2)繪唐——賞謫仙風流;(3)頌唐——贊青蓮風骨。這三個任務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階梯,即“導入—賞析—拓展”。其次,在設計任務區內部問題時,筆者注意問題的環環相扣,把最有教學價值的問題集中設計優化,形成了強大的盛唐情境,以便于學生體驗李白詩中的豪邁和浪漫風格。如“入唐——品太白遺韻”導入的任務區內,設計的系列問題是:(1)盛唐詩洋溢著什么樣的精神風貌?(2)從群文中找出你認為具有盛唐氣象的詩句,想想該怎樣朗讀它們?(3)從詩中你能感受到李白怎樣的心境?在導入環節中,配樂是《昔情難追》,其曲調空曠,節奏緊湊,最后此曲高潮來臨,產生了極大的聽覺沖擊,這樣的設計靈活、不死板,層層關聯,能精準切中李白詩中的盛唐氣象,使學生深入了解李白的思想內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
結語
筆者通過這幾年來對群文閱讀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解決了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在課堂上呈現出一種富有活力的教學形態。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師生既能平等互動,又能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新,這也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總之,群文閱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增加閱讀量,培養學生多種閱讀方法,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柴海賓.淺談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93.
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關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