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才丁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德育。良好的道德素養是學生立足社會的重要基礎,且小學生的發展關乎國家的強盛,故而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充分重視小學生的德育工作,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鑒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時期是實行德育的重要階段,學會生活、學習、交流和做人,也是學生在今后生活和學習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存在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332
引言
德育是小學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對農村小學生進行德育,讓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進而振興中華。當前由于社會的種種因素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給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教師進行德育教育帶來一定的困難。
一、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數據時代對德育存在沖擊
當前青少年學生在網民中是主力軍,但是網絡上時常出現不雅圖片、負面信息等,如果他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沒有正確引導,將會給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這就需要教師以及家長善加引導。
(二)重智育、輕德育,導致德育、智育發展不平衡
重智育輕德育是當前小學校園中的教育弊端,部分家長與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學生的發展極不平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配合,然而有的家長工作比較忙,沒有精力和時間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導致德育、智育發展不平衡。在德育教育中,有的教師只是講解書本知識,缺少與實際的結合,導致德育效果不理想。
(三)教師缺乏學生本位思想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對德育理念存在片面化的理解,在真正落實的過程中,仍然靠單向講解法向學生傳輸德育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德育思想很難提起興趣,而且在統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個體德育情況沒有得到改變,不利于學生的個性成長。
二、如何有效實施農村小學德育工作
(一)善用活用網絡中的積極因素
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地,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正確地、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鼓勵或組織學生積極收看,收聽《開學第一課》,新聞聯播、有關德育方面的專題節目、電視、電影、網絡視屏等,除此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自發組織研究學習活動,研究的目標可以為網絡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學習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非常有益的活動。可以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優秀兒童網站,如雛鷹網、童網等兒童網站,在了解網絡安全知識后可以組織他們積極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二)因材施教,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向
從不同角度來講解同一個知識點可以啟發學生形成不同的理解,小學生的思想處于啟蒙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較為局限,教師要提高學生是非判斷能力,讓學生學會辨別是非,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與行為,避免出現不健康的行為。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向,如發現學生有不正確的想法與行為,則要以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讓他們及時改正,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小學生非常喜歡動物,在道德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去海洋館、動物園,讓學生認識動物,并明白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讓學生觀看違規案例也可以更加深化德育教育,如引導學生觀看交通違法事故視頻,引導學生要走斑馬線,不闖紅燈,遵守交通規則。
(三)組織實踐活動,豐富生活化教學內容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單純的理論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小學生的德育需求,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德育生活化的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受到德育思想的啟發,并在生活中踐行德育理念。在組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引入生活化德育教學中,使得小學生能夠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品質和禮儀素養。
例如,針對中國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組織主題德育活動,以演講、朗誦和知識問答等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從而對生活中的節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其次,從生活中的文明禮儀品德教育入手,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得德育生活化的教育內容更加多元化。例如,針對當前社會中“老人摔倒了究竟應不應該扶”的熱點道德問題,為了將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小品《扶不扶》,讓學生自行改編劇本,秉著自愿的原則開展表演活動,在排練和演出的全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社會文明風氣的重要性,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
(四)建設“多元評價”體系,積累德育經驗
新時代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發展的人才,要求人才具備多元化能力,在問題解決中能夠體現靈活性。要想評判這一目標是否達成,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建設多元評價體系,完善學生成長記錄,做好綜合素質評價,激發學生養成樂觀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第一是展現多樣化評價內容,并體現人性化,更多考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層面上的評價。傳統評價中內容過于狹窄,無法反映學生各方面的真實情況。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德育管理要從盡可能多的方位去評價學生,了解學生特長,通過評價真正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第二是設置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除了以教師為評價員外,還要注重學生的自主評價與互動評價,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對學生德育活動的評價,擺脫單一評價的主觀性,提高評價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第三是評價時間全程化,包括短期評價、長期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以流線型的考查方式對學生進行全程評估,思考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表現與成長,并根據具體結論及時做出反饋、指正,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和客觀性。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只要采取以上的幾種做法,就能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我們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使其健康快樂成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衛紅.淺談小學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才智,2020(06):31.
[2]趙吉祥.淺論當前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吉林教育,2019(20):30.
[3]徐國新.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8,8(06):79-80.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喬利鄉中心小學那料教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