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喜娜
摘要:說明文的閱讀教學,在初中學習階段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不僅僅是促進學生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轉變的一個具體途徑,同時也是目前語文學習的重要文體。文章未來加強對說明文閱讀教學的理解,增添相應的藝術氛圍,本研究以初二語文的《核舟記》為案例,重點研究該課文的說明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
前言:開展說明文教學,能夠讓初中生思維得以拓展,逐步從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在初一的記敘文形象思維培養中,通過說明文的閱讀以及相應的理解,逐步過渡到初三乃至以后高中階段的抽象思維,其中說明文的學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實際作用。
一、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原則
1、以文體知識為要點,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的原則
閱讀教學模式一般指的是文章中相關的所有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設計。必須意識到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聯系實際,才能在實踐中形成能力。
2、創設情境,師生合作的原則
師生協作是指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協作。合作領域包括教學方法的探索以及教學活動中文本內容的探索。
3、突破傳統,角色互換的原則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試圖找到一種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到教學,規劃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學習熱情。
4、重視過程,促進多元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在本研究中,我試圖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最大的思維發展空間,從而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比如討論課上的熱烈討論,試講中不同角度的不同教學設計,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新收獲,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更大提升。
5、多種學科知識相結合
沒有一門學科是完全獨立的,特別是科學說明文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構建開放、動態的語文課程。暴露教學可以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融合”。
二、初中語文說明文閱讀教學策略——以《核舟記》為例
1、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為適應學生閱讀能力的教育和訓練,在教材或課前指導中采用“核舟記”做為古代說明文來進行研究。因此,大多數一線教師都是從語言的角度來解讀這篇文章的,并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核舟記》文章很有條理,即: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必須有一定的順序,以此做到有條不紊。在《核舟記》中,作者按照“總一分一總”的順序進行解釋說明。以此去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說明文的語言也應該有美的形象。《核舟記》工藝中每個人物的生命力和形象完整呈現,都離不開作者在生命力和形象語言上的描繪功底。”這樣的研究對于一線教師的教學更具有實際意義,在教學案例研究中也發現,大多數教師都是這樣解讀課文的。研究者對語言特性的研究較為全面,對教學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2、感受文章的結構特點
一是文章的結構嚴謹且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本文主要說明核舟雕刻“奇巧”。文章的結構和剪裁與“奇巧”這個中心密切相關。第一部分首先總結王叔遠技藝的奇巧作為文章的起始部分。第二部分詳細描述了核舟各部分的形狀,這是文章的具體分類敘述。其中,層次清晰,顯示出舟身、舟艙、舟頭、舟尾。在眾多器物中,以人為主體,因此突出描繪船首的三個人。三人之中,重點是出東坡。文章開頭結尾遙相呼應,結構嚴謹。“這樣的觀點可以用來教學生選材、剪裁、編排文章,更有利于幫助寫出好文章,看懂說明文。
3、借鑒文章的寫作手法
在上課伊始引導學生去找統領全文的一個詞一一奇巧,通過分析作者是怎樣具體地表現雕刻“奇巧”的來感受雕刻者技藝高超,真正深入文本,沉浸語言感受,啟示在教學中要扎實在文章,不可浮于表面。在《核舟記》的閱讀提示中還提到了“發揮想象”,且在教材中對本文沒有配插圖,這都是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老師可以“從畫圖入手,以作文收尾,把閱讀和寫作融為一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用畫圖方式再現自己理解的核舟樣貌;要求學生根據核舟人和物的位置、動作等特點,進行排演展示,也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運用再現情境法,讓學生根據船頭船尾的人物的神情姿態進行角色扮演,激發了學生興趣;啟發學生借助核舟上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進行想象,體會其中的意趣,還讓學生對各個人物的動作、心里、語言以及環境中的聲響等想象,啟發學生從玩味文章的語言入手,展開合理的想象。
“通過反復誦讀,領會詩文豐富的內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對于古詩文學習非常重要,可以培養語感的同時,幫助理解文章內涵。有些教學過程對于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充分,甚至只有解讀分析,沒有朗讀,這都不利于學生古詩文素養的提高。運用“五輪誦讀法”,在每輪誦讀中教師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誦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提示去誦讀,“通過練習反復的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要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討論:
(1)2-5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如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這樣的安排遵循由正面到背面,由主至次的說明順序。
(2)而后又針對篇幅最長的第三段進行討論:第三段介紹船頭部分是按照什么順序說明的?討論后得出是按照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說明順序。
(3)第四段文字是怎么說明船尾布局的?討論后明確運用總分說明順序,先總說“揖左右舟子各一人”,再分說“居右者”到“居左者”。在教學中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討論,通過幾個問題的討論,循序漸進地把握作者對核舟的說明順序。但是教學設計對于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還是不夠,學生的討論還是集中在老師提出的問題中,教會了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卻沒有讓學生去練習如何提出問題的能力;帶領學生感受王叔遠技藝奇巧后,“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魏學洢高超的寫作技巧”,于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和圈畫的方式了解核舟是按照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順勢發問:“蘇軾是主角,而且在船頭,應該先寫啊!為什么要先寫船中呢?”,讓學生去解答教師的質疑,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到船中介紹了船上人物故事的背景,為任務的出場做鋪墊。在此過程中不斷領略作者的寫作順序。這樣的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三、結語
在初中階段的文言文中學習的大部分都是記敘文、議論文或者抒情性的散文,說明文的文言文數量非常有限,而如果將《核舟記》作為說明文的話,可以讓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文體有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掌握更多閱讀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參考文獻:
[1]俞筱.思維導圖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5):85-86.
[2]許瑋虹.說明文閱讀方法指導[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