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明
摘要:新課改下教學目標的調整從傳統的以師、以學為主轉而為以生為主的學習模式,越加看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核心素養的培養,新課程中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更多地定義為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高中生物作為與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更為注重學生生命觀的價值養成。因此,本文就生命觀養成的價值意義著手,結合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突出問題,研究新課改下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生命觀。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生物;生命觀;有效途徑
一、前言
培養學生的生物生命觀指的是培養學生對生命概念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對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系列問題和現象作出解釋,讓學生能夠感悟生命真諦,從中把握生命特征,理解生物知識,解析生物現象,更好地內化生物理論為生活實踐作出指導。生物學科本身基于人類生活繁衍過程中人類經驗的累積總結,具有強烈的生命特征,這也就意味著生物學科同生命觀在本質上有很大的類同性,因而在生物教學中融入生命價值觀念的培養具有突出的實踐意義。
二、生命觀的基本概念及價值意義
1、生命觀的基本概念
生命觀念具體包含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四個主要方面。結構與功能觀主要是讓學生在理解生物結構和功能概念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剖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辯證思維體系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體系;進化與適應觀則是引導學生了解生物起源和進化發展進程,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并充分利用資源空間等,為學生樹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可持續綠色發展觀,更好地敬畏、珍愛生命;穩態與平衡觀則是引導學生通過對生命系統的顯著特征了解掌握生命信息中的內在聯系,把握其中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平衡性,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總結內化為探究學習視角的豐富和思維的開拓綜合,形成尊重客觀規律的生命價值觀。物質與能量觀則是引導學生了解物質特性,了解生命的構成特性,引導學生更加認知生命本源,更好地了解生命信息,建立好的生命信息觀和物質觀,更好地珍愛生命。
2、生命觀培養的價值意義
培養學生的生命觀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知自身乃至世界,了解生物特性和生命本源,更加深刻地了解萬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實現學科常識與生活常態的對接,為學生塑造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再者,由于當前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不斷革新,教學宗旨更加趨向人文素養、學科素養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在生物教學中融入生命觀的教學無疑迎合了時政熱點和發展趨勢,有利于生本理念的深入實踐。同時為生物教學注入新活力,豐富生物教學理念。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生命觀培養途徑
1、以圖導思,構建立體結構知識網絡
任何生物體的組成都可以拆開分解為一定的結構,其中功能一直依靠著一定的結構而生,這也就是說生物個體的結構與功能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存在,是生物個體中每個層次的集合。再者,生物概念本身就具有抽象復雜的特性,加之高中生物教材雖然內容豐富且有一定的學習框架,但從整體的生物學習上看,這種學習框架顯然還是相對比較零散的,課本內各部分知識內容存在交叉性,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混淆生物概念,造成錯誤的概念理解,阻礙學生對生物的長期學習。生命觀是自始自終融匯在生物教學實踐當中的,但生命觀本身也是一個抽象概念,是基于生物結構功能基礎上而對于抽象概念的巨象化理解,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生物教學當中,要整合學科知識要點,精心篩選整合支撐結構功能的案例,通過各章節、各模塊的聯系,引導學生通過圖形整合、思維導圖串聯的模式,串聯文本生物知識概念同生命觀、實際生活常識之間的聯系,找到三方契合點,綜合聯系從元素、分子原子、細胞器等等到生態系統等不同維度構建起“結構與功能觀”的立體知識網絡,促進生物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理解記憶。如在學習《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時,對酶的作用、本質、特性,ATP分子的來源等知識模塊的分析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串聯關鍵詞匯,結合分子圖形,繪制細胞能量供應體系,更加深刻直觀地理解感受細胞能量供應系統和運作形式,更好地了解生物構造。
2、構建生物模型,把握生命進化適應進程
生物學科本質上源于生活,也就是說在學習生物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生活實際當中的物體進行生物模型的建構,輔助學生透過物化的生物具象化生物概念,具體化生命物體的加深學生對生物概念的理解和認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結構特性,從而把握物質的功能性,了解生態環境的穩定內外聯系和生態平衡,了解人類進程、適應環境的變化,利用物質能量調節生活實踐。如在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時,由于細胞結構的抽象復雜性,同學難以真正理解細胞器,筆者會借助諸如飲料瓶、瓶蓋、紙筆、紙盒等具體物象去構建細胞器系統,模擬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組織體,完整在物質空間再現動植物細胞組織架構,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理解細胞的組織構成和各部分細胞組織之間的聯系和功能性,能夠進一步深刻理解生物概念,同時細胞作為人類生活生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讓學生透過生物模型直觀感受理解人體構造和物質組成,掌握生物結構和物質功能,了解人類進化進程,了解細胞內在物質環境的穩態性,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了解生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從而構建結構功能觀、物質能量觀、穩態平衡觀、進化適應觀,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生物學科素養。
3、生活教學,直觀感受穩態平衡
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中逐漸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本質上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解決生活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因而也就突顯出生物教學本身需要投入生活實踐中加以理解,尤其穩態平衡觀作為生物學科素養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與生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其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把握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特性。如在學習有關《體溫調節》這一模塊時,通過生活中最為常見普通的人體皮膚感應溫度為例,冬天穿很厚的衣服人體也容易感覺到寒冷、夏季即便穿短袖也容易汗流浹背的生活常態例子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直觀感受穩態平衡的概念,從而聯系整體的生態系統平衡,提升穩態平衡觀。
4、主題教學,了解物質能量觀
物質與能量觀是生命系統中的基本構成要素,任何生命離不開物質的組成,而能量是生命體在與外部環境的接觸中不斷轉變交換的過程,培養學生物質與能量觀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活動,了解物質合成與分解的特性,在物質合成分解中感受物質散發的能量反應,更好地理解生命現象,從而把握生命特征。
然而,物質與能量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物質能量觀貫穿于生命活動過程的始終,也就突顯物質能量觀的學習應該涵蓋在生物學習的全過程,也就是要求教師要進行整合主題式教學,剖析生物教材組織架構,以物質能量為線索,有機整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模塊,把握學科知識橫縱向聯系,引導學生形成以物質能量觀為基礎的生物學習思維。
三、小結
綜上所述,生命觀的培養應是自始自終與生物教學相互交融的,因此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注重學科思維的整合,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的整體過程中感知生物構成,感受生命本源,通過圖形整合、思維導圖等手段串聯起生活實際與學科知識內容,更好地內化生物概念,理解生物知識,掌握結構功能觀、進化適應觀、穩態平衡觀、物質能量觀,為學生學科知識的提升和學科思維的擴展提供輔助,為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提供養分,有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首都.高中生物教學中生命觀念培養策略[J].高考,2021(12):111-112.
[2]楊永亮.基于核心素養生命觀的高中生物教學滲透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27):131-132.
[3]穆曉慧.淺析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有效路徑[J].文理導航(中旬),2021(02):71+93.
[4]何碧玉.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2021(13):97-98.
[5]石延玲.淺析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的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6):83-84.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中學 5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