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意
摘要:新時代新中考背景下初中歷史學科地位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培養初中學生歷史學科科學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務之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提升課堂實效,需要積極構建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掌握一些思維方法比如學會集證辯據、對比學習法、單元學習法等,初步養成正確的史學思想方法和唯物史觀,從而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為今后高中階段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考新政;初中歷史;學法指導;自主學習;課堂實效
有不少人認為“學好歷史,考出中考好成績,就是要死記硬背”,這是很多初中學生在開始學習歷史學科的錯誤觀點。教師應注重科學的教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努力使孩子們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更加輕松愉快。
一、構建知識體系,把握內在聯系
教師要認真備課,學會“做菜”,就是在保證課標達成情況下,打破若干課節,重組教材。實踐中,教師以單元思維進行備課,采用單元為整體一課的教學形式教學。先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把握整個單元的主旨和知識架構,利用單元思維導圖梳理結構,整合教學。通過突破教學固定章節界限,以學生為本,以歷史發展為基本線索,為學生掌握歷史學科正確的學習方法提供優良思路。
在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學會通過單元課題,抓住單元教材中的“主線”,梳理主線中的“點”,把這些“點”通過情景教學法呈現出來。比如在中國史中,“五四”愛國運動就是貫穿整個學習單元的主要線索,這一線索的“點”由歷史背景、發展過程、歷史意義等組成。課堂中要發動學生主動查找資料、整合素材,講述每一個重要節點,從而得出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知識內涵。通過“點”的著重學習,探索出“主線”,從而獲得“面”——整個知識體系。這樣一種把握學習資料內在聯系、構建知識體系的學習歷史方法,有助于初中學生形成自己的立體歷史“思維導圖”。
二、掌握融會方法,提升學習效能
歷史教材中的大量史料一直是重點和難點,學生需要注意區別史料的分類和價值,記筆記是必不可少的。課堂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課本相應材料旁邊用統一規范的符號勾畫或評注,常用符號依自己的喜好及個人閱讀習慣而確定,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歷史是基于史料證據和視角的解釋,學生要學會集證辯據,從不同的視角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與事件。
新中考改革一直強調注重自主探究學習,讓每個學生自主成為整個課堂的主人。作為教師應不斷加強對學生教學模式上的學習,引導每個學生積極自主、合作探究。針對學生能力的不同,教師可以布置分層作業來鞏固課堂知識,同時要留一小部分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
三、提升思維能力,加深知識理解
(一)縱向橫向比較
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候,要懂得把發生在同一國家或者地區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者人物進行比較。這樣的方法,筆者稱為縱向比較,實踐中常用在復習課,有利于學生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比如,學習美國近代史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這兩個戰爭都是美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次戰爭都是因為發展資本主義而發生的。在復習課時,讓學生學會用縱向比較的方法進行學習,讓學生辨別出兩次戰爭的異同,認識兩次戰爭在美國經濟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通過培養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對美國近代發展歷史有比較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實踐中,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都可以讓學生用縱向法來學習,讓學生深刻理解“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課堂中,我們也用橫向比較,是指把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者人物進行比較。比如,復習“鄭和下西洋”時,可以將它與新航線的開辟作一橫向比較,讓學生將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進行比較,進而再尋找其意義是否相同。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運用比較法學習,還是比較常見,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學習漢朝、唐朝統治方面的相似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兩朝的建立過程、統治范圍、社會經濟等來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比較等等。
(二)聯系現實實際
初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沒有系統了解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已經有的經驗,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力求與現實相結合。歷史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發生遷移,目的是通過學習解決現實問題,以歷史為鑒。比如在學習漢代初期修養生息政策,聯想到東漢末年的割據,以及減輕農民負擔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的生活狀況,是能否一起奔向小康脫貧成為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要把教學熱點問題與關鍵考點有機地緊密結合處理起來,比如有關歷史的時政熱點、一帶一路、家國情懷等等,以學生現實情況為依據,運用教學理論知識去研究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長期經歷"教師指導示范—學生模仿—遷移內化—指導示范"多次以上循環反復的學習過程,才能夠真正掌握老師上課所教授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討論思考、展示質疑時間,鼓勵學生用資料圖片等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四、積累記憶學習竅門,提高學史興趣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教學方法和記憶訣竅,例如關鍵詞記憶法、歌訣記憶法、對比學習法、調查訪問法、讀圖識圖法、列表法等等,更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關鍵的知識要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結語
教學的實質意義就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學會自主學習,方法論則是我們求知和自我探索的一把鑰匙。所以,重視和切實加強初中歷史的學習指導,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教師只有深入學習吃透歷史教材,精心設計課材教法和師生學法,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秦業軍.初中歷史課堂學法指導與教學實效性研究[J].遼寧教育,2019(13):71-73.
[2]蘇國生.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學法指導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3):243.
[3]秦文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實效性研究》,課程教育研究網.
上海市崇明區長興中學 上海市 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