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杰
【摘要】目前隨著服裝設計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有關企業對于高新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高職服裝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教學模式上也探索著新的改革路徑。而對于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來說,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發揮著顯著優勢,對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上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此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也要深入探索信息化建設路徑,以此來助推專業教育的改革。本文主要圍繞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信息化建設展開論述,探討了信息化建設及課程改革的有關對策。
【關鍵詞】服裝設計專業;信息化建設;改革路徑
引言:目前,我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課程從整體上來看仍然要加強市場觀念,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夠具備足夠的市場經驗和意識,這也是一直以來高職教育及用人單位所關注的問題。其實我國早在2005年就開展了有關紡織服裝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討會,各高職教育機構都明確標識,應當加快專業課程改革進度,特別是教學內容和社會需求等方面的調整,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來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服裝設計專業人才,也為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帶來充足的動力。
一、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
對于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來說,教學資源的質量以及配置都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或信息技術手段,自制音頻資源,或收集國外有關的課程資源、教學內容相關的展示型資源等,這些都可以讓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在內容上變得更加豐富多樣。而教師也要走出校門,和地方服裝企業及設計結構等進行合作,掌握行業發展的動向以及人才需求情況,了解服裝設計有關崗位的任務,從而調整課程設計重心,對教學模式的信息化改革予以方向指導。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密切交流學習和研討活動也是促進課程信息化建設及改革的必由之路,也可以借助多所學校的資源開展線上的服裝設計比賽活動,讓信息化技術成為教育交流平臺,提高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水平[1]。
二、運用信息化手段,開拓演示化教學
信息化的演示教學需要結合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等,將傳統的講述+演示轉變為雙主體性的演示教學。如在服裝設計理論教學中,理論部分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服裝設計技能培養至關重要,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足,那么即便是設計實踐學習也無法得到可靠的指導。但服裝設計教學中,一些較為抽象的圖形構造知識利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讓學生充分參透,對此教師則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運用三維仿真系統將圖形動態變化過程為學生展示出來,配合語言講述為學生講解直觀的圖形概念。在課程演示教學期間,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的方式指導學生的線下自主學習,圍繞重難點內容來制作微課視頻,比如服裝制版基礎教學,就可以結合裙裝、褲裝制圖等板塊,在制圖概述的引導下分析服裝設計實踐中的多個關鍵模塊。以裙裝制圖為例,可以將其劃分為基本型與應用和款式變化兩個方面,之后以A字裙、高腰直裙、斜裙等為中心講解設計過程中的流程與細節,利用知識整合的方式為學生講述結構圖繪制過程中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項,信息化演示功能的應用在明確服裝制版教學目的的基礎上讓學生的學習更具導向性,提高教學質量。
三、運用信息化設備,優化教學條件
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服裝領域也獲得了許多便利,如智能設備的運用使得服裝設計、生產等方面的效益進一步提升,而為了能夠充分順應市場發展要求,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智能化設備的運用也成為了一個主要趨向。在服裝效果圖教學中,信息化設備的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進行效果圖的手動繪制,同時還能根據設計軟件的輔助作用來繪制平面款式圖等,讓教學過程更加靈活有趣。在服裝打板與制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CAD繪圖軟件來輔助教學,提高服裝打板效率。
四、基于信息技術的自學指導
得益于信息技術多樣化的功能性,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生本理念的貫徹使得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來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和體系,而信息技術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帶來了關鍵助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和教師、服裝設計專業人員進行一對一溝通,讓學生結合學習目標及需求實現自主性的學習,而教師則可以予以個性化的指導,讓學生的專業特長能夠得到充分展現。在服裝設計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軟件或社交平添,和學生利用網絡實現互動溝通,如在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大綱來制作多媒體視頻課件,并利用社交平臺為學生分享,學生可以借此來實現自主學習,若是在自主學習中遇到什么困難或問題,則可以利用社交平臺與同學一同探討,或向教師請教。
五、教與學評價模式的改革
信息化建設與改革不僅要體現在教學方法之上,同時也要對教學評價模式進行轉變。信息化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變得更加靈活,學習過程也變得更加具象化、靈活化,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教學評價作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客觀反饋,也具備著一定的激勵作用,所以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一方面要讓教學評價本身變得更具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契合于信息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與評價作為相互“配套”的教學環節。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獲得了更加個性化的教育,而教學評價也要關注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通過教學平臺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通過課堂演示等功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而課程考核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將學生的出勤率、作業完成指標、團隊協作表現、課程實訓表現等作為考核指標,并構建學生的學習檔案,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都可以記錄在學習檔案中,使評價更具客觀性。
結束語:對于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來說,信息化建設需要教師開發更多的信息化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源,而基于信息化的課程改革則需要探索更多更新的教學方法,貫徹生本理念的同時借助信息技術的功能性,開發更多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教學利于教,更益于學。
參考文獻:
[1]張倩梅.服裝設計專業信息化教學創新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34):184-185.
[2]郭霄霄.信息化教學在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37):177-178.
[3]周怡.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改革中信息化教學的實踐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