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國也越發重視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課程是教學中的重要課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新教材中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如何突破難點?下文將探討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教學策略;解決問題;數學思維
前言: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知識面窄,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應用數學的意識較差,尤其思維不夠開拓的學生,缺乏創造能力,碰到稍微難一點的問題就無從下手,對解決問題有畏難情緒。如何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問題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位教育家曾說“一個人從來不想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興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能以最佳心態獲取信息。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和學情,采用故事、實物演示、游戲、有聲有色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初步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地身邊事物,用數學的方法思考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問題意識。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我采取游戲突破難點。因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人們購物付款都喜歡用支付寶或微信等手段支付,學生家長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進行現金交易,而且學生因年齡小接觸人民幣機會極少,學生對認識人民幣顯得很困難,為了化難為易,我設計了“小小售貨員”現金購物付款互動游戲,通過游戲讓學生認識面值1角、5角和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人民幣,學生在游戲中解決一系列的問題,理解了元與角的進率,學會了兌換、買賣。游戲中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從游戲中體驗到數學問題就在身邊,經歷了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解決問題并不困難,培養了問題意識,樹立了學習信心。
二、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應用題教學是“問題解決”基本的課程渠道之一,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生解答應用題感到焦慮,無從下手,不知道怎樣去解答。遇到題目的情境不熟悉或信息描述得多,有多余條件,問題不是一步就能解決等,學生就有點畏懼不想動腦筋思考;有的學生沒有認真讀題還沒有看清楚問題是什么就憑自己的感覺用條件中的數據寫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算式,表現出思維水平不高,缺乏學習和掌握基本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學中必須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上我認為教學解應用題就是要抓住條件和問題間的邏輯關系,重視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可根據以下步驟進行:
1.認真讀題審題
審題是基礎,在教學中,我強調學生在解答應用題前,必須用心細心地讀題目,從找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入手,找到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并清楚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理解題意的過程,讀題是解答的前提。
2.分析數量關系
數量關系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楚數量關系才能恰當選擇算法把問題轉化成數學算式并通過計算進行解答。分析數量關系的基本策略有畫圖、列表、枚舉、轉化、方程等。每種策略都應滲透在數學教學中,每種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要根據具體問題靈活選擇策略。例如遇到稍難理解的題目學生思維故障時,對于低年級學生最好通過畫實物圖或操作演示,讓題目的數量關系在學生腦海里形成表象,這樣能讓學生輕松地理解題目的數量關系。對于中高年級學生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分析,線段圖能直觀明了地表示出題目的數量關系,能幫助學生容易地理解算理,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快地找出解題方法。
3.列式計算
按照前面的擬定的解題步驟,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放手讓學生確定解題方法,并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4.檢驗作答
這一步十分必要,要糾正學生不檢驗就作答的毛病,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檢查時一定要仔細認真,要先查看原題,看有沒有弄錯題意,抄錯數字,列式是不是題目要求,計算有沒有錯誤,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單位名稱有沒有錯漏,是否作答完整。如果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
只要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學生就能掌握解題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用 “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并根據課程內容安排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常見的數量關系式,如“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等等,通過設計題組和變式練習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并達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
三、培養學生敢于交流和提問,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傳統課堂,忽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解決問題缺乏主動性,這對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思維是不利的。《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要把問題解決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在交流過程中去分析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小學生對解題思路的交流和對數學問題的提出直接反應他們思維水平,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要提高他們數學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課堂表現為“不敢交流”“不會表達”“怕提問”,很難實現自主提出問題的學習行為,老師平時就要重視誘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學會“說理”,把堅持讓學生“說理”貫穿在解決問題教學的全過程中。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時,我不斷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讓學生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說出自己解答的思維過程。學生能大膽表述、大膽質疑、大膽提問,就會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綜合與實踐的應用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用于生活。學生能學以致用,這是數學教學的歸宿。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適時地讓學生體驗生活實踐,把學生帶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生活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整理》時,我借助“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這個題目組織每個學生經歷調查、收集數據、分析整理數據的全過程。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時,為了讓學生掌握用八個方向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并會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我設計了“我的校園導游圖”,把學生領到學校運動場、校園魚池、校園共生園等位置,讓學生身歷其境,感受實時的位置與方向。并通過設計實踐性作業 “繪制我的小區四個方向的建筑物平面示意圖”。 這樣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收到良好效果。
結語: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長期艱辛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不斷地探索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并用這些策略指導學生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提高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https://wenku.baidu.com/view/21b2b08f0508763231121243.html ?百度文庫,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https://wenku.baidu.com/view/8ce681e49b89680203d82587.html百度文庫,淺議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遼陽市白塔區東文化小學,趙靜.2011.
[3] 數學學習網,怎樣提高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陸昌然.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大全[M]. 寧波:寧波出版社,2008.
[5] 許存盼. 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 文理導航,2016(3).
基金項目:廣東教育學會小課題《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立項編號:GDXKT2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