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柯維
摘要:幼兒期是一個人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幼兒能夠健康發展,我園利用現有的教育環境資源,開展了戶外混齡活動。幼兒在混齡游戲中,通過與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探索了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學習了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積累了如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幼兒獲得了交往能力的提高,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社會和尊重等高層次需求的滿足。
關鍵詞:混齡游戲;親社會行為;幼兒;互動;社會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0-315
《指南》中提到:“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而混齡游戲正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它打破了傳統的班級和年齡的界限,建構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交往平臺,不同年紀的幼兒在這個平臺上交往互動,提高了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他們親社會行為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意義。正如邱志鵬教授所言:“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必須習得的良好社會適應技巧,在混齡環境下,比在相同年齡的環境下容易獲得。”
一、發起游戲對話,推動混齡幼兒的人際交往
創設情境,學會發問
我們的戶外混齡游戲對幼兒來說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游戲區相當于一個社會情境?;忑g角色游戲“小小郵遞員”,是一個模擬送信、送快遞的游戲。但是剛接觸這個游戲的中班幼兒還未熟悉游戲規則和玩法,拿著信件不知如何進行游戲。教師可以引導大班幼兒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主動發問:“你送的是誰的信?”“我也剛好要去送信,你要跟我一起去嗎?”對于初識期的混齡幼兒來說,語言就是他們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交往手段。
你問我答,掌握技能
面對大班幼兒的主動邀請:“我們一起騎車過去吧!”“我知道這個地方在哪里,我帶你去!”也要鼓勵中班幼兒積極回應與詢問:“這個地方在哪兒,你能幫我找一找嗎?”“為什么我的郵包放不進去?”。當開啟對話的孩子及時接收到來自對方的良好反饋,如表情(微笑)、動作(牽手、點頭)、語言(禮貌用語)、態度(耐心)等,幼兒體會到了交往的樂趣,強化了自己的親社會行為。
(三)互教互學,內化經驗
“兒童向兒童學習比向成人學習會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更容易,而且不會感到壓抑?!彪S著與同伴游戲的深入開展,幼兒將學到的幫助、主動等親社會行為內化吸收,并靈活運用到之后的游戲中去。這種一問一答的“教”和“學”就是異齡之間的社會交往,充分發揮了“兒童教育兒童”的作用。
二、化解游戲矛盾,提升混齡幼兒的自我服務
(一)預留矛盾,讓混齡幼兒在分配材料的過程中學會謙讓
混齡建構游戲中,爭搶材料、搶占場地是幼兒在游戲中最為常見的行為,幾個幼兒常常會因為一件玩具發生爭執,或者頻頻向老師告狀。其中很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幾乎在家庭中受到的是所有人的關懷,養成了只接受不給予的行為。
討論矛盾,讓混齡幼兒在傾聽意見的過程中學會協商
在“叢林探寶”里,四個孩子組成了探寶隊伍,一個大班幼兒因為自己年紀最大,給自己設定的角色是鳥媽媽,分配給三個中班幼兒是鳥寶寶。一開始中班幼兒處于“絕對服從”的狀態,大班幼兒說什么就是什么,要他們怎么做就怎么做。隨著彼此的熟悉和游戲的深入,中班幼兒開始大膽表達自己的意愿,三個中班幼兒搶著說:“我先來!我先來!”“別吵了!”大班幼兒制止了她們的爭吵:“你們石頭剪刀布,誰贏誰先來,大家輪流玩!”“這個主意好!”“我同意!”“我也同意!”中班幼兒紛紛贊同了這個做法,三個人開始石頭剪刀布決定扮演的順序。
(三)解決矛盾,讓混齡幼兒在緩解沖突的過程中學會合作
有一次讓孩子們以“游樂園”為主題進行搭建。幼兒的年齡不同,建構水平也有差異。當中班幼兒遇到不會建構的時候,大班幼兒會拿出一副小哥哥小姐姐的模樣耐心地教中班的小弟弟小妹妹,還會學著老師的樣子表揚他們的作品。雖然游戲過程還是會出現這一組材料不夠,那一組缺少的現象,但是他們選擇了相互商量,采用分享和交換對材料進行了協調。游戲結束時將每一組的作品都集中了起來,大家互相欣賞,發出感嘆:“合作的力量真偉大!”
演繹游戲角色,滿足混齡幼兒的心理需求
(一)在多向互動的角色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以游戲角色作為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媒介,“中心醫院”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運輸人員、快遞員、解放軍、足球運動員、小朋友等等,“醫生”和“護士”可以與這些角色產生多種互動,讓幼兒體驗不同的游戲伙伴,豐富自己的游戲情感。
(二)在自我交互的作用中,實現了高層次的精神需要
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們渴望長大,羨慕長大,他們想和成人一樣希望被人認可和尊重。對于社會經驗較于豐富的大班幼兒來講,在與中班幼兒發生角色沖突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哥哥姐姐,應該對他們寬容和謙讓,于是大孩子學會了遷就和忍讓。而中班的孩子也會強烈地期望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游戲。自己既能在他們那里得到類似成人的關心和照顧,但是又不會像成人一樣會給自己威嚴和約束。
幼兒在戶外混齡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合作、謙讓、互助、分享、關心等利他性的親社會行為,教師要正確認識不同游戲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獨特價值,充分利用游戲,幫助幼兒從被動認同轉換到主動內化,使他們的社會性得到穩定發展,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行)[M].江蘇出版社,2002.
[2]崔靈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浙江省紹興縣諸暨市店口鎮阮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