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甄先子 衣紅連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校史文化融合了高校政治信念、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本文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分析闡述校史文化育人在思政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功能,探索立足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最新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背景下,加快構建推進校史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校史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050-02
基金項目:2019年度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教改基金項目(思政專項)“校史文化育人視域下傳承大工紅色基因宣講隊伍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作用機理研究”。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1]。高校校史記錄了大學的誕生、變遷、發展全過程,是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載體,能為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注入新內涵、新功能、新路徑。
一、校史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內涵
從歷史看,高校自身發展史與黨、國家、民族興衰榮辱之路同向同行,經過歲月積淀,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精神家園。在黨的領導下,大連理工大學與新中國一起走過解放初期、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屈伯川老校長深入師生,為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大連理工大學創造了中國科技史上的諸多“第一”,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和大國工程;80余歲高齡院士依然堅守講臺,全國道德模范退休后繼續關心學生成長……這是一部堅定不移跟黨走,勇擔興校強國時代重任的歷史,是思政教育教學的一筆寶貴財富。
從當下看,校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材庫,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文化育人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2]。校史文化作為豐富的思政工作素材庫,匯集多種多樣的校園物質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制度文化資源要素,在培養學生理想追求、擔當作為、品德修養等方面作用明顯。
從未來看,促進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一方面需要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更要鼓勵其在新時代繼往開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說,“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3],校史文化有著強烈的思想引領作用和價值導向,促進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立德樹人作用,傳承踐行共同的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教育,有利于學生在時代坐標中找準歷史方位,在新時代建功立業。
二、校史文化育人在思政教育教學中的新功能
(一)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大連理工大學與共和國同齡,校史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先賢后學為黨的教育事業薪火相傳、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久久延續的“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大工精神,可以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偉大夢想,增強“四個自信”,成為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愛國主義是自覺以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祖國建設行動。大連理工大學始終不忘教育報國初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師生積極參與集會游行、踴躍捐款、人人獻血,更有報名參軍、深入前線作戰保家衛國;1952—1955年,為服從國家大局,支持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工作,大連理工大學由9個系的多科性學院調整為3個系的單一工科學院;因國家急需,1952年首屆物理系學生提前畢業投身祖國建設……一樁樁校史故事可以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三)教育引導學生加強品德修養
大學是一個鑄造靈魂、樹立信仰的地方,學生在此“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1979年,屈伯川老校長對大連理工大學的優良校風作了正式論述: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勤奮學習、實事求是、遵守紀律、團結友愛、艱苦奮斗[4]。1985年,“團結、進取、求實、創新”作為校訓孕育而生,這是全校師生員工學習態度、工作方式、思想作風的整體體現,以此來教育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四)教育引導學生增長知識才干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培養具有中國情懷、知識淵博的優秀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大連理工大學一直以來注重優良學風建設。為完成被耽誤學業的1969、1970兩屆學生教學任務,教師重新編排課程內容,自行刻制鋼板并油印教材,經常工作到后半夜;學生們自己出墻報,做題解,公布翻譯的外國教材互相學習。“學在大工”的名片愈加閃亮,以此校史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能夠其增長見識,使其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
(五)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奮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連理工大學校史中記載著,學校在凌水屯建校址的請示得到批準后,海港組學生負責校區的測繪,建筑組學生負責部分設計和施工,“一館”教學樓就在此時建成;1960年建設“主樓”,師生參與建設,共投入124000個勞動日,才確保“主樓”得以投入使用。這些點點滴滴的奮斗故事,可能引導學生敢于擔當、不懈奮斗。
(六)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綜合素質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大連理工大學主管運動隊訓練工作的劉長春教授是中國奧運第一人。學校興建了以劉長春命名的多功能綜合體育館,校友出資建造青銅塑像,以紀念其豐功偉績。大連理工大學堅持崇尚體育校史,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三、立足思想政治工作最新要求,推進校史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5]。大連理工大學將歷史文脈傳承、人文積淀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開辟了多維度、全方位的校史文化育人實現路徑。
(一)建立校史文化育人檔案資源體系
校史館建成開館后,該校在已有館藏物件的基礎上,搶救封存已久的音、視頻資料,加強對聲像、實物等特殊類檔案史料征集,開展各類專題檔案的采集。形成了以紙質檔案為主,電子檔案、照片檔案為輔,磁帶、影片有效補充的多維度史志資料,確保為校史育人工作提供鮮活教材。同時,《大連理工大學七十年大事記(1949—2019)》等系列檔案故事成果提高了學校知名度,增強了師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打通校史文化育人多渠道
1.精細化校史館運營
自開館以來,校史館成為在校師生、校友、校外來訪者參觀交流的重要場所,通過科學化運營和制度化管理,年均接待人數超過3萬人,團體講解200場以上,成為“校內打卡圣地”。
2.豐富教學實踐活動
一直以來,該校都將校史教育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帶領新生感受大連理工大學從無到有、蓬勃發展的光輝歷程,例如以每年“國際檔案日”為契機,舉辦“檔案開放日”活動,策劃國際學生教育及跨文化交流等多個育人主題展,發揮實踐基地育人作用,讓校史文化育人進頭腦、入內心。
(三)創新校史文化育人宣傳方式
1.充分利用新媒體線上宣傳平臺
校史文化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給其傳播效果帶來質的飛躍,校史館率先開通了“大工記憶”微信公眾號,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板塊形式,實現靈活多樣的校史文化宣傳,及時占領網絡宣傳陣地,促進學生人文精神提升。
2.發揮學生社團線下推廣作用
校史講解團和校史研究會定期舉辦校史演講比賽、校史校情知識競賽等活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宣傳和弘揚校史檔案背后蘊含的大工精神和文化,營造全校師生學習校史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學,2019.
[2]劉德恒.基于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學,2019.
[3]張博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理工大學,2017.
[4]王晶華,韓曉雨,陳肖東.大連理工大學校史個案研究[J].管理觀察,2017(31):150-152.
[5]鄧暉.轉型發展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37(02):122-125.
(薦稿人:張喜林,大連科技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