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隗寧
摘要:語言溝通能力是人們在社交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在醫學中同樣也占據著重要地位。2019年12月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醫患溝通的需求急劇增加,由此產生的問題也接踵而至。與患者溝通體現了一名醫生基本的人文素養,“新冠”疫情的出現不僅讓高校認識到要加強醫學生專業技能的鍛煉,同時也要注意人文素養的提高。本文將從高校醫學人才培養出發,探究醫學生提高語言溝通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以期高校能培育出更多社會適應性強、綜合素質高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醫學生;語言溝通;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129-0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長沙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項目編號:長醫教[2019]61號-102)研究成果之一。
隨著醫學模式和社會對醫學要求的轉變,社會對醫學生的需求逐漸增大,人才能力的培養不再只局限于專業技能,不少高校在醫學專業開設了人文社科課程來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知識、能力、素質是培養醫學生的三個要素,語言溝通能力作為醫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它體現了醫學生的專業素養、醫學品德。本文通過對長沙醫學院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現狀的調查,發現大部分醫學生雖然能夠認識到語言溝通能力在他們未來就業中的重要性,但卻很少有學生主動采取措施去學習。所以,本文將從本次醫學生語言溝通的調查現狀出發,從學校、院系、教師、學生四個角度探討提高醫學生語言溝通的策略。
一、醫學生語言溝通現狀
本研究對長沙醫學院170名醫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其中有效回收問卷150份,有效率占88%。調查內容主要從調查對象語言溝通技能的認識程度、語言溝通途徑、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課程開設四個方面進行,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意識尚未完全樹立,仍存在部分醫學生不重視語言溝通技能的情況。其次,醫學生語言溝通的途徑狹窄,80%以上的同學都只是通過日常口語交流訓練,參加過正式溝通培訓的醫學生很少,在這一方面,高校對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培訓有待提高。再次,在醫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自評中,有將近一半的人數認為自身人際交往能力有限或不足,這足以見絕大部分醫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缺乏自信。最后,通過語言課程是否需要開設的調查,將近90%的醫學生認為是必要的,且希望課程側重在人際交往與醫患溝通兩方面。綜上,醫學生語言溝通的現狀不容樂觀,學校、院系、教師等都應積極采取措施提升醫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加強醫學生的語言溝通意識。
二、提高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措施
(一)學校對醫學生進行語言溝通技能培訓
經過調查,150人中僅有36%的醫學生經過培訓,其余調查對象均未參加過正式培訓,可見,高校對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培訓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語言溝通技能的培訓包括醫患溝通、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訓練,這些訓練中應更加側重在不同場合醫學生語言技能的使用。20世紀80年代,語用學被引入國內,隨著它的快速發展,它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醫學語言就屬于語用學在醫學領域的具體應用。高校可以通過語用學在醫學領域研討較多的醫學修辭技巧運用和醫學委婉語兩方面,對醫學生進行培訓。修辭即修飾文辭,是指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良好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醫學修辭的運用能使醫學生提升語言表達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完成交際任務[1]。委婉語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尋求的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它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交往氛圍,使聽話人和說話人雙方都感到愉悅[2]。醫學修辭技巧和醫學委婉語的應用都能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和說服力,順利完成交流思想的目的,因此高校可以嘗試從這兩方面出發,對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進行培訓。
(二)院系增設與語言溝通相關的課程
傳統的醫學教育中缺乏語言溝通相關課程,醫學生的語言溝通技巧多數是通過實踐經驗摸索得出,他們缺乏提高語言溝通能力的理論指導。根據調查,醫學生對語言溝通課程的開設更加側重人際交往能力和醫患溝通能力,所以院系在選定課程時,應著重這兩方面的培養,比如“溝通的藝術”“人際口才與溝通”“醫患溝通技巧”等。在語言溝通層面還需要注意,醫生前往基層進行義診或工作,時常會遇到與當地村民語言不通的狀況,例如醫學生“三下鄉”義診時,就常會出現因不懂當地語言,而與當地村民交涉困難的問題。因此,醫學生在學習語言溝通相關課程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地區方言問題。
(三)教師轉變“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教學模式
以往課堂授課的教學模式主要為“教師講,學生聽”,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變革,現在已越來越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將語言溝通融入學生的課堂中[3]。首先,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比如在講授某一醫患沖突案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產生沖突的原因、避免沖突的方法。其次,將教學知識與影視片段相結合。例如在傳達某一醫學知識時,如果在影視片段上有相應的情景展現,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影視播放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體悟。最后,教師還可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醫患溝通場景,體會患者的心境、情緒以及需求,幫助醫學生在從醫后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4]。
(四)學生拓展提升語言溝通能力的途徑
據調查,在校醫學生主要通過與同學朋友的日常交流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實踐途徑較為狹窄,因此,醫學生自身也應努力拓展提升語言溝通能力的實踐途徑,比如積極參加學校、院系組織的實踐活動,去敬老院義診、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專家講座等。語言不僅包括口語還包括書面語,在提升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醫學生也應加強書面語的鍛煉。學生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進行書面匯報、撰寫醫學相關論文、完成院系組織的各項醫學征稿、書寫學習心得等方法加強書面語的鍛煉。溝通途徑的拓展能夠使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具有更多的提升空間,醫學生應豐富自身的語言溝通途徑,加強語言溝通能力的鍛煉。
三、提高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意義
(一)提高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有利于醫學生成為合格的醫者
語言溝通能力作為醫務人員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基礎之一,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并不亞于醫學技術知識本身。《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這是對所有醫務人員最基本的要求。醫學生作為醫療隊伍的后備主力軍,又生活在這個人們健康意識較強的時代,掌握好語言溝通能力,能讓他們在醫療服務事業中更如魚得水。
(二)提高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有利于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
醫學生培養語言溝通能力,其意義不僅在于醫學生自身發展和未來的實際工作需求,還在于對醫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醫療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人們治病就醫不再只是簡單的看病,還對醫院的環境、服務態度等有了一定的要求。提倡人性化服務,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這些都離不開醫務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語言溝通能力的加強能使醫務人員更快更好地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因此,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是醫學發展的需要,也是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提高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有利于緩解醫患矛盾
在醫生救死扶傷的過程中,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傾聽患者的心理聲音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過程,所以醫患溝通的問題才會長期存在。比如說在診療時,患者常會遇到不理解自身疾病而詢問醫生的狀況,由于交流雙方所掌握信息的不對稱,常會造成患者與醫者之間發生誤解,產生信任危機[5]。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能幫助醫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患者增強對醫生的信任感,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減少不必要的醫患沖突。
四、結語
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是醫學生未來走出學校、走上醫學崗位的必備技能之一,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人文素養,還能展現一位醫生的醫德醫風。“技術和人文是醫學的兩翼,缺一不可。沒有技術,醫學沒有軀干;沒有人文,醫學沒有靈魂。”語言溝通作為人文教育重要的一環,對醫學生的教育來說極為重要,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對醫學生語言溝通技巧進行培訓、讓院系增設語言溝通課程、教師轉變醫學課堂授課模式、鼓勵學生積極拓展語言溝通途徑,通過對醫學生語言溝通多方面的鍛煉來提升醫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增強醫學生的語言溝通意識,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綜合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廖丹,李瑾怡.修辭技巧在醫患溝通中的應用[J].廣西醫學,2017,39(04):583-585.
[2]馮小瑋.從語用學角度談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146-148.
[3]石統昆,謝宏,王箏,等.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5(14):35-36.
[4]袁曉琳,程立華,王玉芬.醫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提升策略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7,30(01):77-79.
[5]李洪偉.人際修辭對醫患關系研究的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5,17(06):128-131.
(薦稿人:詹志和,長沙醫學院人文傳媒學院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領頭人)(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