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指向培育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導性地位不言而喻。重視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成為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圍繞課標的研究、挖掘教材、巧妙設計、研究學情、注重價值引領等幾個方面,對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28-02
引? 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日常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社會發展及未來發展有幫助的關鍵能力與基本素質,通常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理性精神。《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細心挖掘學科素材,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增強課堂學習體驗性。如何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落實,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析。
一、領悟課標,注重目標導向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是規定本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1]。2019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不得超標命題。”由此可見,《課程標準》成為指導課堂教學及初中命題考試的重要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導向。我們要認真研究和把握《課程標準》,準確總結學科的特點,明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成長要求。只有對《課程標準》了然于胸,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學科教學內容,厘清學科教學思路,使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
二、研讀教材,挖掘素養之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文本和載體。我們只有認真研讀教材,科學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使教材蘊藏的豐富的人文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領、學科知識和能力素養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文化自信。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第一框時,教師可以在精心研讀教材、深入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將課題設計為“一輪明月照古今——延續文化血脈”。“明月”是推進課堂的“明線”,而“文化”是實現素養培育的“暗線”。教學流程設置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古國月”。此環節以“久”為關鍵詞,核心內容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通過“飛花令”的形式,教師讓學生說出帶有“月”字的古文詩句,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第二環節,“故國月”。此環節以“破”為關鍵詞,核心內容為“家國烽煙起,殘月如血泣”。教師通過解讀與分析毛澤東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引導學生理解近代以來我國受到的屈辱與進行的抗爭。第三環節,“強國月”。此環節以“興”為關鍵詞,核心內容為“還是那輪明月,風景這邊獨好”。教師通過從“嫦娥奔月”到“玉兔登月”的時代巨變,說明當代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根本變化,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礎。
三、巧用素材,提升課堂魅力
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教材中的素材受教材容量的限制,其內容是有限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堂教學亦是如此,如果沒有豐富的素材做支撐,教學活動將枯燥、乏味。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國內外的時政熱點、學生身邊的社會熱點話題,重視素材的收集與整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合適的素材,輔之以巧妙的展示環節,會讓課堂更加精彩,能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第一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環節一,“探尋文化之源,我是驕傲的中國人”(感知中華文化)。活動一: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中國文字、中國書籍、中國建筑、中國服飾、中國節日等的圖片。環節二,“感悟文化魅力,我是中國故事主講人(講述中華文化對自己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和在國際上的影響)”。環節三,“堅定文化自信,我是文化傳承人”。每個環節都有核心任務,要求小組在課外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課堂展示,開展小組間的合作與競爭,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三個環節緊緊相扣,結合新穎的展示,學生在收集資料中感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美,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激發了愛國情感。
四、研究學情,關注學生成長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要面向學生,了解學生的學情,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考慮學生的成長需要,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引導,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避免“滿堂灌”。
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九課第一框“守護生命”時,在導入環節,教師給學生播放視頻《健康歌》,帶領學生共同進行課前小運動,進而引出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的觀念,幫助學生明晰守護生命從關注身體健康開始。接著,教師以《中國學生健康問題》權威報告為素材,引導學生從視頻呈現的資料中獲取信息,了解危害學生健康的狀況有肥胖、近視、體質下降、交通事故、溺亡等因素,引導學生分析:危害學生健康的原因中,有哪些是自身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哪些意外傷害是可以避免的?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在分析中,教師導之以行,讓學生認識到如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珍愛自己的肉體生命。
五、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
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具有天然的育人價值。道德與法治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需要加強學科的教育教學,重視學科價值引領。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法治意識,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上冊第六課第二框“做負責任的人”的教學中,教師選用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的故事,通過視頻《開講啦——走近黃旭華》導入,輔之以層層設問:(1)如果被人誤解,你會有什么感受?會如何處理?(2)有人被人稱為“不孝子,白眼狼”,你會如何評價這個人?你們的看法和評價是否正確?教師用精心設計的問題和視頻的直觀描述,引導學生走進黃旭華的內心世界,進而給予學生思想上的洗禮,使學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選擇上受到強烈沖擊。教師通過精心剖析黃老的事跡,逐步引導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意識。在課后拓展環節,筆者布置課后尋找身邊的優秀人物事跡的任務。通過這樣的任務驅動,學生在實踐中,明確了自己應做個有責任感的人、做個懂得感恩和回饋社會的人。
結? 語
總之,在核心素養指引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創新教學策略,關注社會熱點,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能力;堅持正面導向,精雕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參與體驗中實現立德樹人的學科育人目標,為國家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程黎清(1972.4-),女,福建仙游人, 本科學歷,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初中道德與法治畢業班教學工作,莆田市優秀教師,福建省優課主講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