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玲
摘? 要: 基于統編教材的課堂,追尋“無痕”的深度學習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無痕”的學習活動。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將追尋“無痕”的課堂深度學習研究的基本理念運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也是一項嶄新的研究。
關鍵詞: 小學? 道德與法治? 深度學習? 追尋“無痕”
基于統編教材的課堂,追尋“無痕”的深度學習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它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問題性、過程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 追尋“無痕”的課堂深度學習研究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追尋“無痕”的課堂深度學習研究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這門課的特點,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前提,以自主探究為途徑,以小組合作為形式,結合追尋“無痕”的課堂深度學習研究的基本理念,探索了開展追尋“無痕”的課堂深度學習研究的一些實施策略。要實施“無痕”教育,就必須要轉變教師自身的觀念,并以此為突破口,建構全新的課堂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基本實現“無痕”的課堂教學。
一、以轉變觀念為突破口,搭建“無痕”的課堂
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實現自身價值的的人生舞臺,課堂是神圣的!記得一位外國教育家說過:“當孩子意識到學習是在教育他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這可能也是“班級授課制”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吧!因此,對于課堂呈現、師生關系、課程教材、教學活動進行意義重構,構建“無痕”的無結構課堂成了課堂深度學習研究的必然。
在執教《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一課時,針對有些孩子對身邊勞動者“熟視無睹”,甚至瞧不起“普通勞動者群體”的現狀,預設了一次聊天室談話的活動,在《為了誰》的音樂中,我和孩子們從辛勞的爸爸媽媽聊起,移情到生活中默默為自己忙碌的人們,聊他們的辛苦、聊他們的無處不在,聊他們的缺一不可,聊他們的急人所急、可親可敬,一直聊到過往生活中自己對待他們的種種行為……
雖然沒有花俏的架子,沒有整齊緊湊的結構,甚至沒有刻意雕飾的語言,但就是在這種仿佛是課間閑聊的氛圍中,聊到了學生心坎里,孩子們被震撼后覺醒了、自我反省后落淚了,課堂上碰撞出的是生命的火花。我相信,課后當他們再次面對生活中這些為自己生活服務的勞動者時,一定會回想起這難忘的40分鐘的!
二、以角色多元化為定位,愿做“無痕”的教師
《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學習研究對教師角色的定位是:教師必須是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實現自身角色的多重轉變,愿做“無痕”的教師。
首先,教師要學會蹲身下來,成為兒童的“同齡人”。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與兒童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當我們耐心傾聽兒童的奇思妙想,充分尊重孩子并給予熱情鼓勵時,也就是兒童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開始。
其次,教師應成為“平等中的首席”。我們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得到充實、熏陶和發展。
作為一名“無痕”的教師,更需時刻牢記自己的角色,學會穿針引線、語言跟進,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使“無痕”的教育變得更精彩、更有活力。
三、以動情入心為主線,創設“無痕”的活動
道德不是無情物,“沒有激情就不是德育”!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情感線、情感缺失點、最佳共鳴點、撥動學生的心弦,是道德法制教育的生命線,“動情方能如心”!作為平等對話的“首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無痕”的活動,以“無痕”的活動體驗為主線,動情入心。
(一)課前活動——前伸釀情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所以品德教育要重視對活動前期的體驗感悟。如教學《節約用水》一課前,先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工作: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去發現身邊水被污染、浪費的現象,去體驗停水日子的難熬,去思考家庭節約用水的措施……課前調查不僅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認知、行為現狀,便于教師對癥入手,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同時,學生課前的有意觀察、體驗、深思,更為課堂學習“釀”了情,鋪墊了情路,使學生很容易就進入了課堂情境,可以說:“自我教育已伴隨著無痕的實踐活動而先于課堂教學產生了。”
(二)課堂活動——動情入心
“無痕”的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思想狀況、認知行為現狀。在《節約用水》的課堂上,針對學生對淡水資源匱乏狀況不太了解、對于3.5%的0.3%的可直接利用淡水總量的數字概念感知不足、對于自己浪費一滴水的后果認識不清等現狀,老師設計了“切蘋果”的主題活動:用一分再分的方法,拿一個蘋果的1/16的皮做比方,引導學生直觀體驗3.5%的0.3%是怎樣的一個概念。“牽一發而動全身”,看著學生一個個目瞪口呆的樣子,我們知道這幾刀已真正“切”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已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烙上深刻的印記。“無痕”活動的深刻體驗,真正使學生動情入心了——以后每次學生看到滴滴答答的漏水龍頭時,一定會馬上想到這少得可憐的淡水資源。
(三)課后活動——移情后延
課堂上的延伸環節以及課后的延伸活動是無痕教育取得實效、長效的關鍵。因此,教師巧妙運用“移情策略”,是最終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手段。在《節約用水》中,孩子親自體驗到了淡水資源的匱乏、停水日子的煎熬后,教師利用課件巧妙地預設了“為節水廣告配廣告語”的活動,并希望學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用水。學生“情動而辭發”、“心動而行動”,使“無痕”的延伸活動真正成為了知行統一的有效載體。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開展追尋“無痕”的課堂深度學習研究,需要“無痕”的課堂、教師、活動、對話為落腳點,以“轉變教師觀念為突破口、以活動體驗為載體、以互動生成為重點”的無痕教育必將替代學科化的德育,它將“無痕”地引領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學會生活,真正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教育境界!
嵊州市剡山小學 浙江 嵊州?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