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莉
【摘 要】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交流和溝通的重要載體,同時也為構建更好的城市環境服務,是城市環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而城市作為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居民從事的社會活動與經濟活動主要是在城市公共環境中進行,并且大部分行為需要借助城市公共設施來完成。因此,城市公共設施對城市環境和城市居民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城市的公共環境與公共設施往往很大程度決定了城市環境的質量,因此有目性對城市公共設施進行研究極為重要,以期推動城市環境向可持續性發展,最終讓人們在城市環境中感受到愛和溫暖,讓人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環境,并產生維護美好環境的愿望和沖動。
【關鍵詞】公共設施;城市環境;可持續
一、城市環境特征
城市環境整體特征:人口密集,生活以群居為主,生活物資來源集中,能源供給統一,垃圾量大集中收集和清運,地面墻面多為硬化處理,動物以寵物為主,植物少且以點綴空間的方式分布。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基于城市的主要特征為出發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優化設計,既考慮城市的人文環境,同時也考慮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保持城市環境的獨特性、適宜性和安全性。
二、城市公共設施與城市環境關系的概述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場地,人的戶外活動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是多樣的,而城市環境對的人的影響也是多樣的。但城市環境設計整體以人的行為習慣為依據,按照人的意志進行設計,因此城市環境具有最強烈的人為干預特征。城市公共設施具備引導、規劃以及約束人的行為能力,要想推動城市環境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全面科學的規劃城市公共設施,要注重城市環境發展的條件,通過公共設施設計將城市的自然、人文和民俗更好的展現出來。
新中國成立后,在借鑒其他國家或其他城市的基礎上有了較為長足的發展,城市環境不斷完善,但也導致了對城市的原有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和開發的意識薄弱等問題。城市環境是人與自然環境交織而成的復雜人工生態系統,與城市居民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城市環境可以通過調節人的行為去不斷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城市環境合理的設計與規劃,構建城市公共空間行為準則,實現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
三、城市公共設施材質的環保性和可持續性
城市公共設施,在城市環境中處處可見,與城市環境融為一體,因此城市公共設施的材質可以折射出城市環境的主色調和溫馨程度。城市公共設施是一個城市的細節,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品味,如:路燈、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等不但能給我們帶來方便,同時它們的材質也可以使城市環境呈現某種風格、感覺或氛圍,傳遞城市溫度,因此城市公共設施的材質選擇尤為重要。在設計和考慮城市的公共設施的材質時,需要根據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區別對待。
第一,沿海城市海風中含鹽成分高,對金屬的腐蝕性強,在設計公共設施時要選用防腐蝕性能強的材質,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可以就地取材,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防腐材料,凸顯當地文化特色。
第二,雨水豐沛的城市,公共設施盡量選用經得起雨水沖刷的材質,并注意加強遮雨排水等保護措施。
第三,常年有颶風的城市,對于城市公共設施的材質選擇,要優先選用抗風性能好、堅固耐用的材質。
四、城市公共設施服務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一)通過調研,深入研究城市特色文化,將城市特色文化元素加入到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提高人們的參與度。
(二)通過分析城市地域、氣候等特色,在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中選用合理的造型和材質。
(三)通過城市垃圾分類政策以及配套的分類設施,逐步實現垃圾資源化,走向無垃圾城市。
(四)通過增設污水處理和污水凈化相關的設施設備,從源頭減少污水排放。
(五)通過增加城市公共環境中水資源智能分離技術,在各類公共環境中提供獨立的飲用水和衛生用水設施設備,減少人們大量購買飲用瓶裝水,以免造成浪費。(通過大量調研發現,人們購買的瓶裝飲用水85%以上都沒有喝完就扔了,加大了飲用水資源的浪費同時,也給垃圾收集工作帶來難度)。
(六)增加節水設施來保護城市水資源。
(七)推動建設節能型公共設施設備,多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以減少城市的熱效應。
(八)建設綠色出行專用通道(尤其是步行通道),綠色的步行專用道路在路程、遮陰、擋雨等各方面都應優越于其他道路,增強綠色出行的良好體驗,最終形成自主、自愿、自信的綠色出行,而非形而上學的無用型綠色出行專用道路,建設綠色出行專用道路有利于于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
(九)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在老齡化問題不斷凸顯的今天,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尤顯重要,尤其是無障礙設施在人性化和合理化相關方面的完善,逐步突破人們對無障礙設施的對立性,孤立性心態,讓人們更好的參與到無障礙設施的保護和管理中來,讓每一個無障礙設施能夠既好用又愿意用,產生良好的用戶體驗。無障礙設施主要包括無障礙道路、無障礙公共建筑及無障礙居住空間等。
(十)加強城市公園內公共設施設備的建設。加大社區公園、街頭游園、郊野公園、綠道綠廊等空間中設施設備的服務能力建設,融入城市人文、民俗、生態等需求,同時注重對規劃棄置地的生態修復,逐步完善城市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綠色和可持續性的建設。
五、城市公共設施對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城市公共設施推動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設施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實際需要(包含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的公用設施,強調其公用性,目的是讓城市中的人更好的參與到城市生活當中去,享受公共環境,并在享受公共環境的同時,促進人際交流、完成工作生活、推進經濟消費,最終推動城市公共環境向更加人性化、更加綠色化方向發展,讓城市更和諧更宜居。因此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城市公共設施給人帶來便捷、高效、優質生活的同時,是否會引發新的問題,尤其是避免引發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傳統習俗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一)自然環境。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應該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尤其是體量較大的公共設施,如果因其材質不環保、功能欠缺、色彩不適合周邊環境、服務人群過窄等問題使其成為無用設施,既污染環境、造成資源浪費、破壞原有生態,又會引發民眾不滿,抑制民眾參與城市公共環境的欲望。
(二)人文環境。人始終是群居動物,需要交流和溝通,但人更愿意在熟悉和喜愛的環境中交流和溝通,因此城市公共設施要注重對當地人文的引入。
(三)傳統習俗。城市公共設施,是一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府民生工程,一切既要符合經濟規律,呼應時代發展,也要盡可能的尊重傳統習俗,不以利一處而害另一處的方式來推動城市發展,實現滿足人民心理需要和平衡周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人們享受城市的繁華、現代和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容易遺棄人性的純樸和公眾間的融洽。城市公共設施作為城市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和諧共處的載體,通過其功能的發揮,借助其造型、色彩、空間規劃和分布去更好的為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搭建橋梁。讓現代城市充滿了歡樂、和諧、健康的氣息,瓦解疏遠和孤獨等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問題。通過公共空間環境和設施去逐步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填補城市忙碌之下人們出現的精神和心理空虛,推進人與城市環境的協調、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林 董雅 城市空間元素公共環境設施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03-01
[2]藍志勇 城鄉可持續發展與公共政策:北京故事(首都可持續發展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9月23日)
[3]卡洛·拉蒂 馬修·克勞德爾 智能城市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