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效果及對切口感染發生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2020年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為觀察對象,以治療方法不同為原則進行分組,采用傳統切除術治療的患者為對照組(60例),采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組(60例)。分析比較兩組切口愈合情況、切口感染發生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切口甲級愈合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以及腸道粘連、腸梗阻、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 針對急性闌尾炎患者,實施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的效果優于傳統切除術,患者術后切口愈合快且良好,切口感染率低,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急性闌尾炎;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切口感染;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57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120-01
急性闌尾炎是急診科常見的一種急腹癥,一般由闌尾管腔堵塞、細菌感染等原因導致,以轉移性右下腹痛、伴發熱、惡心、嘔吐、右下腹有固定壓痛點為典型癥狀,一旦發病必須及時診治,早點實施手術切除有助于患者機體盡早康復[1]。傳統的闌尾炎切除術多采用麥氏切口法切除,但該術式切口較大,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創傷,術后也會遺留瘢痕,并發癥也較多,不利于患者康復。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在臨床上普及地深入,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憑借切口小、損傷輕、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在急性闌尾炎治療中取得顯著成效,且療效備受臨床學者青睞與患者認可[2]。基于此,本文現就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效果進行探討,并分析該術式對急性闌尾炎切口感染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6年~2020年我院共收治急性闌尾炎患者120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研究組中男女各32、28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20歲,平均(40.57±5.31)歲,發病至手術時間3~32h,平均(16.54±2.38)h。對照組男女各33、27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21歲,平均(41.68±5.44)歲,發病至手術時間3.5~32h,平均(17.20±2.42)h。通過比較兩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發病至手術時間)發現,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均與《外科學》中急性闌尾炎診斷標準相符,均為首次發病,發病32h內就診,無手術禁忌癥,無嚴重腹膜炎、明顯包塊及感染病,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研究內容并同意參與。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及腸梗阻、有手術禁忌癥、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及精神障礙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切除術治療,實施硬膜外麻醉,從麥氏點開始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等,將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鈍性分離,腹膜切開后探尋盲腸、結腸位置,并明確闌尾位置。對系膜近端行貫穿縫扎,然后對闌尾根部進行結扎處理,在根部盲腸壁內實行荷包縫合,在距離結扎線5cm處將闌尾切除,消毒殘端將其埋進盲腸內,逐層縫合切口。
研究組接受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行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后在麥氏點壓痛最明顯處作2cm左右縱行小切口,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直至深入腹外斜肌筋膜,對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進行鈍性分離,之后切開腹膜。應用拉鉤將腹膜牽開、外翻,妥善固定,若周圍有膿液、滲液,先用無菌敷料將其沾干凈,沿著結腸尋找闌尾位置,利用闌尾鉗將闌尾末端夾住,將系膜和血管結扎,后將病變闌尾切除干凈,保留的殘端消毒后埋進盲腸內。如若闌尾不易尋找,可逆行實施闌尾切除術。使用0.9%氯化鈉溶液和甲硝唑沖洗干凈腹腔,縫合腹膜,逐層縫合切口。兩組術后均行抗感染治療,保持創口干燥、清潔,定時更換敷料。
1.3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切口愈合情況,共分為甲、乙、丙三個分級。術后切口愈合良好,無感染、紅腫、硬結等癥狀為甲級愈合;術后切口愈合良好,但有輕度感染、紅腫或硬結情況為乙級愈合;術后切口愈合較差,有明顯化膿或感染現象,甚至要行引流術治療,為丙級愈合[3]。同時對比兩組切口感染、腸道粘連、腸梗阻、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軟件計算研究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若P<0.05,表示結果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切口愈合情況
研究組切口甲級愈合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乙級、丙級愈合占比較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要更低(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闌尾炎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必須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控制癥狀、改善癥狀、預防并發癥是其治療要點。目前,臨床對于急性闌尾炎的治療原則為盡早手術切除闌尾,以便盡早切除病灶,促進患者康復。一直以來,麥氏切口闌尾切除術都被認為是切除闌尾的有效方式,其切口長度一般為5~7cm,不過隨著人們對切口美觀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患者并不滿意這一長度。有研究也指出,傳統切口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患者術后疼痛明顯、切口感染風險高,對患者術后恢復十分不利[4]。
隨著近些年外科微創技術地不斷發展,急性闌尾炎的微創治療也有了明顯進展,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其不但操作便捷、避免患者開腹痛苦,而且還符合患者對切口美觀度的要求,深受患者認可及臨床學者青睞。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研究組實施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后,其切口甲級愈合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切口感染發生率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急性闌尾炎患者實施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能夠促進切口良好愈合,減少切口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是微創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少,在麥氏點作2cm斜切口即可進行術中操作,避免因切口過大而引起牽拉反應,減輕對切口周圍皮膚、組織及腹腔內臟器的刺激,而且小切口還能減少對肌層組織所造成的機械性損傷,保護腹腔臟器,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恢復[5]。此外,小切口可以降低切口感染風險,減少并發癥發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總之,對急性闌尾炎患者實施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可加快術后切口愈合,且切口感染率低,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宋艷波.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對急性闌尾炎的治療效果、切口感染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4):68-69.
[2]胡波.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3):405-407.
[3]李立全.急性闌尾炎患者應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的治療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4):91-92.
[4]王鵬.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1,19(7):235-236.
[5]姜海蘋.小切口闌尾切除術與傳統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療效及安全性比較觀察[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9):64-65.
作者簡介:羅宗謙,(1966-04),男,漢族,廣西賀州市人,大專,普外科主治醫師,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中心衛生院,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及內兒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