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舒
摘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高中生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與成長壓力,如果他們在接受教育時只是一味張嘴等老師“喂飯”,就會缺乏自主性的學習能力,相應地,學習效率就會非常低。高中階段學生的中心與焦點集中在接受知識的課堂上。因此,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十分重要。本論文基于高中英語課堂,探討了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上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習主動權;課堂教學;策略路徑
一、明晰課堂教學定位,給予學生參與權
教師是課堂上傳授學生知識的主要引領者。針對新型教育關系,高中英語教師必須真正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有方法掌握英語,有途徑提升能力。對此,教師需要切實做到兩個“還給”,即自主學習空間的“還給”和自主思考能力的“還給”。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合作伙伴”而非“獨奏”,為其學習英語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英語教師可采用以下方法:
將學習的“指揮棒”交還給學生自己。老師不應過多干預學生的英語活動,而應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建議,幫助學生找到英語學習的方向;針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卡點”,給予必要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思考,使他們真正地把注意力放在對英語問題的探究中,并逐漸摸索英語學習的規(guī)律,從中發(fā)現(xiàn)英語學習的樂趣。
二、構造分層學習任務,給予學生主動權
不同學生之間英語層次水平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這是導致學生出現(xiàn)英語接受水平和學習能力異化的最關鍵原因。對于這一點,如果教師堅持“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念,同學們將被困在沒有收益的負反饋循環(huán)中。為了讓以上情況得到緩解,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開展階段性的自評自測,讓其能夠?qū)ψ陨淼闹R掌握情況有一個動態(tài)的調(diào)整,在此基礎上給他們一些建議。例如,英語學習方法上的建議,英語學習的習慣引導也不可或缺,使得學生能夠切實有效地獲取知識的底層邏輯。教師通過構造全方位、多維度的差異化、結構化的教學,使學生最終都有機會將英語學透、學好。
比如說,為勾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筆者在教學“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必修第三冊)”這一部分知識點時,基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對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老師要求他們回答“The name of the festival/celebration that you know”;對于英語知識掌握情況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視情況來讓學生回答“How I prepared for the festival/celebration?”在此之后,筆者還安排了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清晰自己的定位,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不同英語知識點的動力。
三、小組合作交流,突破學習瓶頸
高中英語老師不但要讓學生表現(xiàn),更要讓學生被傾聽,讓學生說出自己學習上的困難,傾聽英語學習的好方法,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為”,突破“學習”的瓶頸。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老師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學習這一部分詞匯,如outgoing、awkward等,并分享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參考以下幾個方面:學生首先要學會理解和傾聽別人的話語。然后,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記錄相關問題,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其二是學習對比。讓學生將個人的英語學習方法和組內(nèi)其他同學的方法相比較,找出值得學習的地方,摒棄不科學的地方,掌握最優(yōu)的學習方法,打破學生自主學習的瓶頸。
四、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
在給學生下達英語學習任務時,應該著重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讓自主意識滲透到課堂學習當中,不能只依靠學生自身的努力,而是要引起教學雙方的高度重視,如此才能切實提高課堂英語教學的效率,確保教學質(zhì)量。
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詞匯學習的任務。老師提前對學生說下節(jié)課要講什么,然后給學生布置查單詞、提問題、回答問題的任務。例如,“advertise,vt.為……做廣告;advertisement,n.廣告;advice,n.忠告,勸告,建議;advise,vt.忠告,勸告,建議;advocate,v.擁護,支持,提倡;n.擁護者,辯護者”等詞匯的詞性變換和用法的區(qū)別。讓學生能夠駕馭一些較難且容易混淆的詞匯用法,使得學生把握課堂上的主動權。
五、結語
從總體上說,把課堂還給學生,高中英語課堂的活力才能得以充分激發(fā),學生能否掌握自主學習能力也取決于此。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斷分析個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根據(jù)問題不斷修正,最終起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琴.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知識窗(教師版),2021(07):64-65.
[2]李娜.淺析以生為本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