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在我國的歌劇創作中,《白毛女》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楊白勞》是歌劇《白毛女》中的聲樂作品,篇幅較大,音域廣,主要是描寫楊白勞的心理活動變化,具有抒情性與戲劇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此唱段的演唱技巧和藝術處理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既能準確表達人物情感,提升作品感染力,又能體現自身特色,實現對作品的二次創作。
關鍵詞:《楊白勞》;人物特征;演唱技巧
《楊白勞》是中國歌劇中經典的男中音唱段,是由黎英海先生基于原有劇情,采用《揀麥根》的音樂曲調,依據故事發展將四個唱段結合在一起改編而成。要想更好地表演這部作品,演唱者應當充分了解唱段劇情、分析人物特征,在此基礎上加強技巧訓練,從而做到準確把握唱段中心思想,在演唱中處理好心理變化,實現語感與樂感相統一。
一、《白毛女》的創作背景及劇情介紹
“白毛仙姑”的故事于1940年在晉察冀邊區一帶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人們不斷地對故事進行加工創作,后來這一故事引起文人注意,被改編成小說、劇本等。賀敬之、丁毅等人挖掘到了這個故事中具有深刻意義的主題,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兩個不同社會的對照,體現人的翻身,表現“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1945年4月,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次演出。本文主要探討《楊白勞》唱段的教學,這一唱段的基本劇情如下:大年三十下午,大雪紛飛,寒風凜冽,楊白勞在外躲賬七天回家,饑寒交迫,踉踉蹌蹌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既緊張又高興,因為馬上就要見到自己的閨女喜兒,可又害怕被黃世仁追債。回家后不久,楊白勞就被穆仁智帶到了地主黃世仁家中,他被逼按下了賣女兒的手印。心情復雜的他回到家后,等鄰居和好友離開,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對喜兒又心懷愧疚。主人公“楊白勞”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演唱的這一段。
二、《楊白勞》唱段的歌唱教學要求
情感是歌唱的核心,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應注重情感表達體現民族性,要符合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及審美要求。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楊白勞》唱段時要做到聲情并茂,自然地將情感融入歌聲中,以真摯的情感打動聽眾。演唱技巧的提升也至關重要,此作品為抒情男中音作品,演唱者應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歌唱能力與專業素養、專業技巧、文化修養等具有緊密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文化修養的培養,又要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強化學生技巧訓練,幫助學生靈活地進行聲音調整。而在情感方面,教師應注重啟發引導,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情感。聲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但是情感是不能通過知識灌輸來培養的,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藝術熏陶,強化思想品質、審美鑒賞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使其成長為一個積極、真實、真誠的人,從而使學生在歌曲演唱中融入真實的情感。此外,歌唱過程中還應注重外部表演。外部表演主要是指眼神、手部動作、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在歌唱過程中,演唱者應注重外部表演與內部表演的協調統一,通過肢體動作進一步傳遞情感,使歌聲更加打動人心。
三、《楊白勞》唱段的演唱技巧及藝術處理教學策略
(一)了解唱段劇情,把握唱段中心思想
在唱段表演前,演唱者首先應對唱段創作背景和劇情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作品表達的中心思想,從而在表演中抓中重點,使觀眾能夠領悟作品所傳遞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影視作品、歌劇表演視頻等為學生講解劇情,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了解故事發展,感悟中心思想。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首先介紹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背景,使學生對劇本主題形成初步認知。其次,對《楊白勞》唱段劇情進行介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楊白勞對舊社會的憎惡。為使學生深入體會唱段中心思想,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楊白勞》唱段的表演視頻,通過直觀的舞臺表演以及動人的演唱創設情感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激發其內心情感,使其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為其在表演中把握中心思想奠定基礎。劇情講解與唱段欣賞結束后,教師不能急于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應組織小組練習,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對唱段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進行內化,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情感,加深個體對唱段中心思想的理解。通過實踐可知,在學習前了解創作背景與劇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促使其主動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學生把握中心思想。
(二)分析人物特征,把握角色心理變化
《楊白勞》唱段一共包含四部分劇情,每一部分都表現了楊白勞不同的心理狀態,表演過程中演唱者需要通過旋律、節奏的轉變體現人物心理變化,演唱者需要自然地表達出情感的變化,從而增強表演的感染力。例如,在藝術處理方面,教師應從歌詞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唱段中的人物特征。課堂中通過分析歌詞解讀人物性格特征,總結出楊白勞的性格有農民的淳樸善良、有對女兒的慈愛、有對地主階級的憤恨,同時他也有著內向、缺乏反抗勇氣、面對現實毫無辦法的無奈。同時,結合時代背景來看,楊白勞身上還體現了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師應結合伴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將歌詞與旋律結合起來,思考楊白勞的人物形象如何通過音樂呈現出來,從而更好地把握角色的心理變化。如開始時的旋律緩慢、低沉、憂傷,學生要注意一出場就進入情緒,表現出楊白勞憂心忡忡的心情,使觀眾立刻對人物形成一個基本的認知。再如,第二部分楊白勞聽到黃世仁讓他用喜兒抵租費,這時他是驚慌、不安的,因此演唱“猛聽叫喜兒頂租子……”這部分歌詞時,演唱者要做到吐字清晰,還應加上適當的肢體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憤怒、驚慌、不知所措。通過將四部分歌詞與旋律結合,逐一進行指導,學生便能很快掌握人物的心理變化,并能夠順暢地表演整個唱段。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特征,真正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能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準確把握人物的心理變化,自然地在歌唱中流露情感。
(三)加強技巧訓練,實現語感樂感統一
聲樂與其他語言形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語言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技巧訓練時應引導學生感受語言與音樂,實現語感與樂感的協調統一。聲樂表演中的語感不是沒有感情地讀詞,而是立足于作品,把握語言的整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的技巧訓練,從專業角度指導學生進行練習。例如“十里風雪一片白,躲賬七天回家來”這句詞,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容易將“十”“七”作為語氣重音,教師應及時指正語氣重音為“回”,指導學生在正確把握語氣重音的基礎上再次讀詞,感悟歌詞中所包含的情緒,從而把握歌詞的整體性。演唱者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被稱為樂感,樂感能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再如“喜兒啊喜兒啊我的命根子,父女倆死也不能離”,首先,通過語感進行整體把握,抓住人物內心悲傷、痛苦的心理,而后指導學生在演唱歌詞前增加較為明顯的呼吸,要求學生感受增加顯著呼吸后語言表現效果的差異。其次,對于這句歌詞中的“父”“死”兩個字,在演唱時應加強力度。為加深學生對語感的感悟,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加強前與加強后的變化,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表演過程中注重語氣、情緒的處理技巧,提高唱段的藝術表現力。由此可見,技巧訓練能夠幫助演唱者更好地呈現作品,尤其是情感處理方面,掌握專業技巧能夠使情感處理更加細膩,從而使作品更震撼心靈。
綜上所述,《楊白勞》作為歌劇《白毛女》中的經典唱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歌劇表演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融合了舞臺表演、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內容,雖然是以歌唱為主,但是其他方面能力對作品的詮釋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多方面指導學生,有效提高學生歌劇表演能力,為學生日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還應針對這一唱段教學進行進一步研究,基于教學實踐,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明軒.歌劇《白毛女》中的唱段《楊白勞》的演唱技巧研究[J].黃河之聲,2019(10):64.
[2]黃騰.談談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唱段的演唱[J].北方文學,2017(35):138-139.
[3]鄺賢軍.淺談歌劇詠嘆調《楊白勞》唱段的演唱處理[J].人間,2016(18):255-256.
[4]王雪松.歌劇選段《楊白勞》的角色與情感處理[J].音樂大觀,2013(10):132-133.
作者單位: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