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娜
摘 要:隨著“夜游經濟”成為文旅項目的二次消費的重要拉伸點之一,在“夜游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旅演藝成為其中的核心產品之一。獨具創意的文旅演藝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且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播。文旅演藝需要有當地的原生文化內容,還需要以國際化視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只有這樣,文旅演藝才會成為闡釋當地文化、塑造地域精神的鑰匙。文章主要分析了文旅演藝與多媒體技術融合的三個方面,展望了文旅演藝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文旅演藝;多媒體技術;“夜游經濟”;文化IP
注: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區域特征視角下山西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的實證研究——以右玉縣為例”(2020A030)研究成果。
201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旅游演藝經營主體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努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到2025年,打造一批有示范價值的旅游演藝品牌,形成一批運營規范、信譽度高、競爭力強的經營主體。在文旅演藝中,如何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示地域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地方的神話傳說、歷史事件等,需要借助舞蹈、戲劇、舞臺、音樂等不同展示載體呈現出來。而進行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舞蹈創編是文旅演藝的一項重要環節。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藝術、科技的融合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為觀眾營造沉浸式體驗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論述了文旅演藝與多媒體技術融合的三個方面,并展望了文旅演藝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文旅演藝與多媒體技術融合的不同時期
(一)主題公園劇場演出時期
在這一時期,演藝形式多以在旅游目的地駐場演出為主,根據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民俗進行演出,以歌舞、當地戲曲、雜技等為演藝載體,能滿足同時期游客的文化藝術需求,豐富人們的夜間生活,充實旅游目的地的景區文化內容。
(二)實景演出時期
在這一時期,文旅演藝的文化創意、表現手法、舞臺舞美得到了迭代式發展,出現了以張藝謀、王潮歌、樊躍聯合推出的“印象”系列演出為代表的山水實景演出,這一系列的演出作品,以各個不同景區的地理地貌環境、歷史人文環境為背景,使得游客置身于真山真水的情景中,在觀賞過程中疊加多樣化的多媒體元素,使舞臺美術發生顛覆性的改變,使觀眾沉醉其中。《印象劉三姐》《印象大紅袍》《印象麗江》等作品已成為實景演出的代表作品,并開創了中國山水實景演藝特色手法。
(三)沉浸體驗式場景演出時期
以《宋城千古情》為代表的系列演出,將戶外場地式演出回歸到室內劇院式演出,之后創作的《三亞千古情》《麗江千古情》更是大投入、大制作、大敘事,以多媒體形式展示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而后觀印象團隊打造的“又見”系列成為沉浸式演藝的精品代表,《又見敦煌》《又見平遙》《又見五臺山》等演出使得文旅演藝形成品質化、全域化、IP系列化的新格局,這樣極具觀賞性、代入性的演藝作品極大地提升了當地的文化軟實力。
由此可見,在多媒體技術與文旅演藝融合不同時期,文旅演藝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同時展現了多媒體技術的迭代。
二、文旅演藝與多媒體技術融合帶來沉浸式體驗新高度
在文旅演藝中,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作品中,原因有多方面,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科技能為受眾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
近年來,文旅演藝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深度融合,使得作品具有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為受眾提供深度沉浸式體驗。如今,混合現實技術(MR)能夠營造3D視覺效果,3D Mapping打破了投影對于載體的限制,可以讓任一物體的表面成為投影的載體,使投影畫面與載體完美融合,仿佛畫面就是載體本身的一部分。這些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得演出中的舞臺背景亦真亦幻,將很多在傳統劇場演出中無法傳達的時空背景、地貌背景、事件背景等展現在觀眾面前。文旅演藝通過虛擬互動技術、三維實景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技術,將觀眾置身于作品的藝術場景中,既提升了景區視覺效果,使建筑或環境相協調,又使觀眾目之所及的場景呈現出超強的可塑造性,不論是星辰大海,還是江河湖泊、奇花異獸,都可以通過技術“造”出來,并且融入場景之中。例如,大型椰海青春實景影畫《紅色娘子軍》采用多點式多媒體視覺裝置,將影像與真實景觀載體完美融合,在還原海南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結合高科技聲光電特效,配合夢幻舞美燈光效果,制造出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原當年的恢宏場景與感人歷史故事,使觀眾仿佛置身于真實歷史環境,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感與包圍感,營造出沉浸式的觀演體驗。
(二)多媒體技術降低了文旅演藝運營管理成本
如今,各地不斷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可以豐富旅游景區的主題內容,傳播地域文化,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如今文旅演藝項目成為景區內人力成本相對較高的板塊,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專業人員需求量較大。不論是道具、舞美、燈光、服裝、化妝相關的人員,還是劇場管理、后勤、營銷等運營管理相關人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大型演藝活動對專業人員的需求量非常大,動輒二三百人,有時甚至達到五六百人,較高的人力成本增加了文旅演藝運營管理的難度。
二是升級、迭代成本較高。文旅演藝具有商品屬性,需要升級和迭代,每一次的升級和迭代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不論是邀請導演團隊,還是改變舞美音效。在這一過程中,團隊需要再創作,演員需要再學習,此過程時間長,成本較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景區創新文旅演藝的難度。
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文旅演藝降低了對人力資源的依賴,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宏大場景進行塑造,增強場景視覺沖擊力,使觀眾擁有良好的觀感體驗。專業人員數量下降能減輕運營管理難度,多媒體技術的推陳出新能促進文旅演藝的改進、創新,有助于景區旅游和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文旅演藝是文化商品而非純藝術作品,多媒體技術與文旅演藝的高度融合,使觀眾由受眾轉變為演出參與者,演員由表演者轉變為舞美創造者。由此可見,科技的創新改變了原有演藝的規則,重新定義觀眾與表演者的關系。
三、多媒體技術下文旅演藝形成文化IP和“小而美”的互補格局
文旅融合將地域文化融入旅游產業中,文旅演藝能為景區游客提供不一樣的旅游體驗,文旅演藝不僅具有審美功能,還兼具文化品格輸出功能,與當地地理地貌、人文歷史形成統一的文化IP。已有的或正在策劃編創的大型文旅演藝項目已經不僅是獨立的演藝項目,還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成為一個文化IP。文旅演藝可以結合相關文創產品展示地域文化。例如:文旅演藝可以疊加地域特色服裝、特色手工藝產品、創意設計商品、相關書籍、土特產、主題酒店、特色商業街等,在景區內實現同一文化IP的產品集合。
景區文旅演藝“小而美”發展是指與投入動輒幾億的大型文旅演出項目形成對比的投入5000萬以內的自主編創的文旅演出項目。在國內知名的大體量的旅游景區幾乎都有了大型文旅演出項目,并且進行了迭代發展,越來越精品化、品牌化,同時也越來越同質化。而諸多中小體量旅游景區不具備大規模投資的能力,所以需要在 “夜游經濟”的大趨勢下做好輕體量文旅演藝。
綜上所述,隨著景區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型,為了促進游客二次消費,景區推出各種項目,夜游項目成為景區重要的收入來源,夜游項目不僅包含景區商業街、景區夜間氛圍景觀燈等常規設施,還有各種體量的演藝演出類產品。由于不同的景區市場定位不同,文旅演藝方面也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山西皇城相府景區,年接待游客量達百余萬人次,2018年山西文旅集團歷時四個多月,投資6000多萬元,打造出中國首部明清院落實景劇《再回相府》,該實景劇在山西皇城相府景區首次上演。這是國內旅游景區用時最短、投資最少的大型實景演藝項目。該項目配合景區商業街、特色餐飲、特色民宿形成完整的夜間消費鏈條,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彭青.文旅融合視野下演藝產品的創新發展:以江蘇無錫為例[J].劇影月報,2021(1):78-80.
[2]勵繼紅.淺談旅游類特色小鎮演藝(編導)人才培養[J].文教資料,2020(25):75-76.
[3]巴黎.九寨溝演藝產業集群文旅融合發展之路[N].中國旅游報,2021-12-30(3).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