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蘊華
摘 ?要:教育部2007年制定了《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要求培智學校教學以生活為核心。《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也指出,生活數學課程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知識學習和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優化生活數學課堂教學過程、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成為提高培智生活數學課堂效率、促進培植學生思維發展、知識學習和生活技能形成的迫切要求。
關鍵詞:培智;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個別化教育;生活力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師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以培養思維發展、知識學習和生活技能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以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為中心的學生發展觀,讓學生真正做到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統一,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優化課堂結構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助于學生體驗、理解、思考。教師要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結合身邊實例融入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課本,到實際生活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程序,提供適應性個別化教育服務,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三、優化教學方法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建立生活化的課堂,需要整合教學資源和多元的教學方法。生活數學教學活動應充分采用多感官并用的方式,教學內容的選取重視生活化,這有利于改變教學方法。在積極思考、實際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優化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使課堂教學形聲并舉、圖文并茂、視聽結合,加大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學質量。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與學相得益彰,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樂意參與學習,學得有興趣,學得有收獲。
五、優化評價方法
生活數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個別化教育的進程和結果,所以評價既要重視過程和結果,又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要倡導量與質兼具的評價,重視個別差異的評價。評價要突出人文性,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的所知所能,由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完成,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以生活為核心”的理念,把培養特殊兒童的生活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該理念尊重每一個特殊兒童的發展需要,帶來了面貌一新的課堂教學,為學生個別化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責任編輯:陳華康)
參考文獻:
[1]廖香梅. 如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 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08):45.
[2]吳彰敏. 培智學校以生活為核心單元主題下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J]. 現代特殊教育,2018(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