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榮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運用科技已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術正成為科學技術成果與課程活動相結合的先進教學手段,其生動、直觀、形象、新穎的特點,深受小朋友喜愛,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凸顯優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有效運用
一、有助于優化課堂氛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和豐富多彩的色彩等效果,創設出各種形象生動、靈活多變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能夠在虛擬的教學環境中把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為幼兒的美術學習創造輕松、活潑、真實、自由、動感的學習氛圍,讓幼兒在直觀、生動、形象的信息感知中體驗“身臨其境”,產生愉悅的情感,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探求的動機和強烈的創作欲望。
二、有助于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能擴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幼兒知識面,有利于幼兒感知、理解新知識。
三、有助于突破難點,提高幼兒學習效率
在美術教學中,對于新技能的學習,老師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一一解決不同能力孩子的困惑,導致有些孩子無法進行有效的創作,體驗不到活動的樂趣。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請幼兒在家觀看,并動手試一試、做一做,家長適時地進行引導。例如美術活動“二方連續折剪”的難點在于設計的圖案兩邊要留白,剪的時候不能剪斷,否則作品就會斷開。每次開展這個活動,老師都猶如“消防員”,忙于四處“救火”,苦于分身乏術:“老師,我不會”“老師,我的剪斷了”“老師,我的又剪斷了”……忙得暈頭轉向,而活動結束,成功的作品卻寥寥無幾,必須通過其他活動時間來繼續指導幼兒完成作品。以二方連續折剪“燈籠”為例,提前進行折剪方法、步驟的拍攝,并利用解說旁白,以技能學習前置的方式,讓孩子在家先進行二方連續折剪方法與難點的練習,獨立完成“燈籠”作品的小任務。教學活動中,先運用現場“糾錯”的方式:故意用錯誤的方式將“燈籠”剪斷,讓學生來發現問題所在,幫助完成一個成功的作品,有了前期經驗,學生個個爭當小老師,踴躍、積極地幫老師糾錯,在學生說、教師梳理中進一步鞏固了折剪的正確方法。如此,老師再也不用疲于指導,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保證了幼兒進行想象創造的時間,體驗到成功與樂趣。
實踐證明,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組織幼兒美術活動,是一種極有效的教育方法,這不僅促進了教育活動過程中老師“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兒“學”的積極性,也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錢莉琴. 信息技術與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之繪畫、手工、欣賞的融合[J]. 才智,2016(24):145.
[2]劉霞,陳蓉暉.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融入信息技術障礙類型與影響因素分析[J]. 學前教育研究,2019(03):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