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帥 單寧寧
摘 要:在當今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整體古建筑群的藝術價值正在被進一步挖掘,由此,需要對建筑群落的總體布局、其所存在的造型結構、其所應用的各類建筑材料,以及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應用色彩進行分析,并且需要對其所擁有的構成進行綜合性的探討。基于此,文章以山西的歷史建筑為例,對該歷史建筑所存在的藝術價值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并且對相應建筑所反映出的山西地區的民族性與地域性進行綜合性探求,希望能夠為我國的古建筑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現實性參考。
關鍵詞:古建筑;山西建筑;藝術價值;藝術造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省藝術科學課題“山西古建筑藝術特征研究與哲學解析”(2020G055)研究成果。
山西位于我國華北地區西部,并且位于黃土高坡的東部位置,是中華文明較早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較為豐富的歷史人物資源以及文化遺跡,并且擁有著諸多古代建筑。在山西往往隨處可見古代木構建筑以及土窯洞、古民宅等建筑,它們構成山西傳統建筑的主體。其建筑營造對具有高度個性化特征的藝術形象進行綜合性創造,同時對相應的風格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其自身所擁有的藝術成就,對于中國美術史以及建筑史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此,文章結合山西古建筑的特點,對其所存在的藝術價值及相應的構成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一、建筑群落總體布局的和諧性
建筑群落的總布局,是整體建筑群所存在的藝術價值的重要表現。山西古建筑在構建過程中有著較為突出的綜合性表現,會體現出莊嚴雄偉、整齊對稱的特征,同時又擁有靈活性以及多樣性特征,在構建過程中還能夠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另外,整體建筑群在構建過程中會以中軸線貫穿前后,并且將相應的圍墻及回廊設置于四周,最后種植樹木并在其中點綴花朵進行呼應,使其能夠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特點。從單體角度而言,古代建筑在構建過程中需要對堅固、美觀以及實用這三要素進行有效體現,但在構建過程中并不存在固定化的模式以及絕對化的審美標準。
由此,可以根據山西所具有的特定的地理條件以及相應的自然條件,以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生活特點對山西古建筑的美學成就進行分析,從而使得建筑的風格得到進一步的改變,使建筑在構建過程中的造型能夠以更加多變的特征進行展現,使建筑所擁有的鮮明結構得以體現,使建筑所有的地域性進一步增強,使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對雕刻彩繪等工藝的應用進一步優化,進而使觀賞者能夠感受到建筑高度集中及協調的美學特點,使建筑在構建過程中能夠獲得和諧性的統一,并且使山西所存在的獨特的建筑體系能夠獲得有效的構建。
二、建筑造型結構具有高度的特色化性質
古建筑在具體的造型結構構建過程中,會對自身所存在的形態以及相應的建筑形態的諸多部分進行綜合性的表現,而相應的構件在構建過程中是否能夠擁有較為合理化的造型,并且其自身所有的精美性及獨特性是否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就有著積極重要的現實作用,并且相應的內容也是古建筑自身藝術價值表現的主要內容。
(一)屋頂
屋頂在發展過程中擁有著多樣化的現實特征,有懸山頂、硬山頂、歇山頂、平頂、尖頂、坡頂等諸多模式。而形式多樣化的屋頂,在構建過程中會對不同情況的藝術性進行綜合性的展現。在山西古建筑的屋頂構造當中,往往會對“先走急,后取緩”的藝術性曲線進行應用,進而使其能夠形成具有高度差異化風格的曲面,使其自身所有的受力較為均勻,具有高度的美觀性。同時屋頂具有排送雨雪的功能,有著較好的技術特性,其轉角處所存的翼角,能夠對整體古建筑所具有的藝術性予以充分烘托,而屋脊上所刻畫的各類脊獸,也使得屋頂的生動性得以提升。在黃河流域,山西所擁有的形態各異的屋頂與南方所存在的玲瓏精致的屋頂風格相比,其自身所擁有的渾厚莊重性得以進一步凸顯。
(二)梁架
山西古建筑在構建過程中往往以木結構為主,由各類立柱以及橫梁等諸多構件構成。在構建過程中,其自身的靈活性相對較高,從而使整體框架的彈性相對較高。各類梁架在構建過程中,能夠使整體建筑的空間層次感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建筑的空間層次豐富性有效增加,并且能夠使建筑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性得到進一步優化。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相應的木塊縱橫穿插,并且以層層重疊的方式構建出相應的斗拱,這屬于東方建筑所特有的特點,能夠承受屋檐以及屋頂的重量,并且在構建過程中,其自身所形成的裝飾效果較為優質,相應的做法在構建過程中能夠擁有極為突出的現實變化,能夠對古代建筑所存在的個性化特點予以充分體現,并且能夠使山西建筑所存在的藝術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
(三)柱子
柱子是給屋頂予以支撐的比較固定的結構,也是古代建筑在構建過程中的視覺中心。柱子通常由柱身、柱頭、柱礎三部分構成,而古人在構建過程中,對于柱子的每一部分,均會根據建筑自身所存在的特點以及相應時代所存在的審美需求進行綜合性裝飾,會對其顏色、標志等諸多內容進行不同化設計,由此其自身的風格具有高度的差異性。山西在當前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柱子便是晉祠圣母殿的盤龍柱了,其柱腳擁有相應的石柱礎,主要作用在于防潮、防腐。柱子在具體的構建過程中,能夠對各類藝術形象進行加工,從簡單的線條到蓮花瓣,再到較為復雜的各類骨形與獸形圖案,使柱子能夠進行立體化以及多樣化的構建,使視線范圍內的內容豐富性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建筑材料
山西古建筑在構建過程中往往以木、磚、石、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及相應的裝飾材料。由木材構建的梁柱式結構,在構建過程中擁有較為優質的抗裂性能,而經過時間的證明也可發現,有些山西古建筑歷經千年不倒。舉例說明,高67米的應縣木塔,建于遼代,是當前世界上現存的最高的古木塔。木塔在構建過程中,充分對木材應用于建筑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而使得建筑能夠獲得長久的保存,并且又使得整體建筑所存在的形態得以多元化構建,使建筑能夠易于裝飾。更為重要的特點在于,木材在應用過程中所體現的力學及美學能夠獲得完美的結合。
磚料在應用過程中,會就地取土,然后進行制配與相應的燒制工作,而不同的制配其生產工藝具有較大的差異,由此會使磚料的規格、類型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在構建過程中,會在不同的位置對磚料予以使用,其中在固定過程中往往會使用砂滾磚、方磚以及泥磚等。不同種類磚料在構建過程中所給予觀者的視覺效果具有高度的差異性特征,并且能夠給觀者帶來高度差異化的藝術感受。
石材在使用過程中,主要用于柱子的構建以及門墩的建造,并且會在一些具有裝置性的構件中進行應用。石材在古代建筑中應用廣泛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所擁有的堅固性相對較高,并且易于雕琢,相應的在構建過程中能夠獲得長久保留,由此也使得在當今社會仍然能夠觀賞到古代建筑中石材上面的各種圖案。
四、建筑的色彩
色彩是我國古代建筑構建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色彩對于整體建筑的風格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相應的色彩風格在構建過程中能夠對意境進行有效的表達,并且能夠對空間進行進一步的強化。山西古建筑在構建過程中,所擁有的色彩較為豐富,并且擁有著較為多樣化的現實特征,同時部分建筑在構建過程中擁有著極為鮮明的對比色,部分建筑在構建過程中又擁有著淡雅和諧的現實色彩對比,建筑者會根據不同的風俗對建筑顏色進行有效的選擇。山西古建筑在構建過程中,會應用紅、黃、綠等顏色對吉祥寓意予以表現,而黑色和白色則很少應用,在陰影部分會多用冷色,進而使色彩具有的豐富性得以提升,但又不致使色彩顯得雜亂。這樣既能夠使色彩在建筑構建過程中存在高度的鮮明特性,又使色彩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能夠展現優質的視覺效果。如在具體的宮殿、寺廟等諸多建筑的構建過程當中,色彩的應用擁有較強的對比效果。紅墻、黃瓦加之以綠樹、藍天,能夠使整體古代建筑群在構建過程中所應用的絢麗色彩得到充分體現。
五、結語
在當今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對古代建筑進行有效的保護,并且需要對古建筑的構成及藝術價值進行詳細的分析。而山西古代建筑在當前的古建筑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地位,它能夠對我國傳統文化特征進行綜合性的表現,并且能夠充分對北方建筑藝術的主要內容進行綜合性展現。由于山西省為古文化大省,因此當地古代建筑相對較多,對這些建筑進行有效的藝術價值探究以及構成探究,能夠進一步使我國古建筑歷史在研究過程中展現。
參考文獻:
[1]李會智.山西元以前木構建筑分布及區域特征[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1(1):1-28.
[2]崔勁煒,屈云東.“邂逅三晉”山西古建筑信息圖表設計[J].湖南包裝,2020(6):2.
[3]李潤成.山西古代建筑栱眼壁壁畫初探[J].文物世界,2020(6):27-29.
[4]高繼平.山西古建筑的旅游價值與開發前景[J].旅游縱覽,2020(21):50-52.
作者單位:
中北大學